第324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1/3页)
伴随着电话挂断,收工后的寂静被车内暖气轻柔的打破。
刘艺菲靠在另一边的椅子上,窗外飞驰掠过的树影映照着她眼底的遗憾,她确实不懂学术圈的事情,但她知道那可是诺贝尔奖啊。
“要是早一点,说不定这次诺贝尔物理奖你就拿到了啊。”
突然,身后传来了刘艺菲遗憾的感叹,把洛珞拉回了现实,不过内容却让他哭笑不得。
他的唇角勾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并非苦涩,更像是一种洞悉后的了然。
“诺贝尔奖才不会以《数学年刊》的定论为标准呢,甚至整个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建议,他们也只是参考,而不是完全信任。”
刘艺菲的眼睛微微睁大,带着好奇和一丝迷茫,这还有什么区别的嘛。
“首先,数学界对我证明的全面接受,才刚刚开始。”
洛珞缓缓解释道。
“《数学年刊》的过稿是敲钟,但钟声要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每一个顶尖理论物理和数学系引发共鸣、讨论、乃至对衍生理论的构建,这需要时间。”
“这第一步,就像在湍流中固定一根锚链,数学家们会在深水区反复拉扯、检验它的每一个焊接点是否足够抵抗任何暴烈的涡旋。”
“这本身可能就要耗费好几年——直到我的证明变成教科书里不再需要反复证明的基础常识。”
他想到了过去一年那些集中提交的补充说明,那些面对质疑的回答,仅仅是庞大验证过程的开端。
“但这只是开始,数学的完美线条,要刻在真实的流体上。”
洛珞继续补充道:。
“诺贝尔物理奖看重的,是它如何改变我们面对现实世界的规则,物理学家们需要一场‘爱因斯坦式的判决实验’——不是复现已有的流体现象,那太廉价了。”
是的,这才是诺贝尔物理奖评选的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对此,爱德华·威腾和布赖恩·格林,想必很有发言权。
他们一个是拿了许多纯粹数学家终其一生都没能拿到的菲尔兹奖的物理学家,一个是著名的科普作家,他们俩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对弦理论有过重大贡献,尤其是一本弦论的著作。
作为理论核心试图将自然界所有基本力和基本粒子统一到一个单一的理论框架中的理论。
顾名思义弦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元不是点状粒子,而是微小的、振动的“弦”,它需要额外的空间维度。
弦的特征尺度比目前最强大的粒子加速器所能达到的能量小约10^15倍。
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技术几乎不可能制造出能直接探测弦或额外维度的实验装置。
弦论本身是一个庞大的框架,存在多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每种都可能对应一个不同的低能物理世界,这使得它难以做出唯一的、可被当前实验证伪或证实的精确预言。
所以,尽管弦论深刻影响了理论物理学的发展,促进了镜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