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2/3页)
对称、几何的进步,并启发了其他领域,如AdS/CFT对偶在凝聚态物理中的应用。
它仍然是量子引力最有力的候选者之一,但其直接实验验证遥遥无期。
如果有一天这一理论被验证成功,那想必这两人,将有很大可能共同领取一次诺贝尔物理奖,只不过……以诺贝尔奖无法提名离世之人的规定,恐怕是没有这一天了。
而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诠释,就像源代码里讲述的那样、除了弦论以外的量子引力理论、暗物质粒子的具体模型、暴胀模型的细节等太多了。
这些“高级”理论未能获得诺贝尔奖,并非因为其不够深刻或不够重要,而是严格的评选标准——要求理论必须经受住实验的终极检验——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它们代表了人类智慧在探索未知时达到的巅峰,同时也凸显了实验验证在科学进程中的核心地位。
诺奖委员会极其看重实验或观测的证实,一个理论再优美、再深刻、影响再大,如果缺乏决定性的实验证据支持,通常也很难获奖。
不过,他的N-S方程倒不至于像上面这些理论一样,想要获得验证近乎遥遥无期,只是也并不容易罢了。
他们需要在世界上最尖端的风洞里,比如NASA的埃姆斯中心,或欧洲的ETW跨音速风洞,构造一个前所未有的极端流动环境——
不是翼尖的涡流闪烁,而是在接近材料熔点的超临界温度、马赫数10+的极端速度下,根据他的公式,精确预言一个从未被观测到的现象。
比如,‘特定几何构型下,主涡在坍塌前的精确二次破裂点,其核心温度将达到某一特定阈值并发光’——这个预测必须在实验中被清晰地‘看到’,误差需小于百分之一。
仅仅验证是不够的,是预言并目击从未有过的现象。
接着,要把尺度推到极限,ITER就是现成的战场,他们需要将‘洛氏算法’核心导入等离子体约束的控制模型——不是小修小补,而是取代现有的主流控制逻辑。
目标是什么?将等离子体约束稳定性提高30%,或显著降低‘边缘局域模’的破坏性能量。
ITER一个脉冲实验耗资巨大,容错率极低。
成功,就意味着他的理论直接解决了可控核聚变的关键瓶颈。
失败?那他的光滑解在复杂物理边界面前,就只是一纸空谈,但这绝不可能
而最大的考验,来自天空和大海,气象学界会利用他的框架,在全球最顶级的气候模型中重新构建湍流子模型。
他们需要什么?对一个大型自然湍流现象——也许是未来一次持续性的台风发展,或某个关键洋流系统未来三年的涡旋生成强度——做出比现有模型更精准的长期预测,并且误差带显著缩小。
这需要超算海量的机时,对真实世界漫长数据的反复拟合调校。
一旦成功,意味着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预测地球‘脉搏’的能力。
“这些判决实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