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春节前的多物理场控突破 (第1/3页)
按照洛珞的指示,李卫国去重新布置了验证方案后,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再次回到了洛珞思考的“推演室”。
此刻洛珞已经吃完了饭,视线再次回到了白板上。
“洛总,您这段时间在研究杨-米尔斯方程吗?”
李卫国视线同样紧紧锁在那片写着[A, A]和协变导数 D的公式区域,那数学结构散发出的力量感与艰深程度,远超处理磁漏本身所需。
那句堵在喉咙口的疑问,终于冲破了震撼的屏障问了出来。
洛珞闻言缓缓转过头,并不意外李卫国会有此一问,不过这还真不是他的兴趣使然。
“工程需要罢了”
洛珞平静的说道,这是实话。
起码在夸父工程彻底落地之前,他是没打算研究任何数学问题的,如果有……那就是工程需要。
但在李卫国听来,洛珞的语气平静得甚至有点随意,好像他说的不是什么千禧难题,而是在谈论刚才饭菜的味道一样,波澜不惊。
“磁漏扰动、热失控、激光偏转……多物理场耦合到这种程度,常规流体力学加电磁模型力不从心,杨-米尔斯框架处理这种复杂非线性耦合,视角更锋利些。”
洛珞拿起一只红色马克笔,在“非阿贝尔规范场”几个字上轻轻画了个圈:
“你觉得这是纯粹的兴趣?”
他微微歪头,视线扫过李卫国那震惊的表情,把一丝几乎难以察觉的笑意藏在眼底:
“只是接触了些皮毛,正好拿来当个工具刀。”
‘工具刀?’
李卫国在心里无声的咆哮了一句。
白板上那些在外行看来完全陌生的符号,是宇宙最深处的弦律,是规范场的圣物,是让无数顶尖头脑撞得头破血流的物理圣杯!
而在眼前这个年轻人嘴里,它们就是……工具刀?
这轻描淡写之下掩藏的,是何等恐怖的底蕴和信心?
“那可是千禧难题的门槛啊,洛总!物理皇冠上最重的宝石!您现在解这个……是为了‘夸父’的磁屏蔽?”
不过话说出口他又突然反应过来,对一个能在湍流世界里凿出光滑解、又能用规范场论来给磁场“锁边”的人来说,这种形容本身就显得苍白了。
闻言,洛珞的眼神终于从白板上抬起,投向这位激动异常的老教授。
“目前的目标只是借它的思路”
洛珞放下笔:
“用它来驯服我们磁笼边缘那些躁动的‘尾巴’,让激光能笔直穿透磁场的罗网。”
他顿了顿:
“不过……推导的过程中不得不深入一点,这理论背后的数学结构。”
随即他的声音低沉了些,一丝不加掩饰的、有些神往的光彩出现在他的眼眸里:
“这背后的数学结构,确实……美得惊心动魄,非交换的纤维丛联络,相位场的拓扑缠绕……”
这微妙的情绪变化没有逃过李卫国的眼睛。
他能清晰地感觉到,在总设计师的背后,那个纯粹的学者心性被这个巨大的谜题瞬间吸引了一瞬。
“那……您以后,有时间了,会往这个方向深挖下去吗?”
李卫国忍不住追问,语气中带着强烈的好奇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期盼。
因为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在间接触碰这个物理界的皇冠之一,如果洛总真的对他感兴趣的话……恐怕对他来说解开只是时间的问题吧。
洛珞闻言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突然微微摇头,似乎是在驱散某种极具诱惑力的召唤:
“等夸父真的追到太阳的那天吧”
他声音低沉下去,带着一种近乎承诺的认真:
“我或许……会去那片汪洋里游一游。”
李卫国看着洛珞沉静的侧脸,那上面又恢复了惯常的、面对庞大项目压力时的坚毅神情。
他心中的震撼此刻已完全转化为了一种强烈的认同感。
他没有说空洞的鼓励,而是用极其肯定、如同陈述一个事实般的语气说道:
“如果真有那天——由您去攻克质量间隙,我觉得……”
他微微加重了语气:
“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这句话不是奉承。
是基于过去几年目睹洛珞在多个领域突破极限、特别是他对复杂体系惊人洞察力和数学能力的理性判断。
他真切地相信,如果世界上有谁能让那困扰学界半个多世纪的难题松动,眼前的青年必定位列其中,甚至是最有希望的一个。
洛珞闻言,没有过于谦虚或直接否定,只是很淡地点了下头,算是回应了这份对方的这份信任。
他转过身,重新拿起马克笔,目光地聚焦在几个关键的耦合项上,语气恢复了一贯的务实:
“好了,磁漏的‘锁扣’模型刚有个雏形,需要尽快验证核心环节,老李,你那边磁体场分布的基础数据……”
对话就此自然地结束,李卫国立刻收敛心神,点头道:
“数据包已经上传到您那了,随时可以调取。”
很快,这间推演室里,再次只剩下笔尖划过白板的沙沙声。
那片写在墙上的、关于宇宙基本力的深邃数学,在工程任务的牵引下,正悄然化作捆缚狂野磁能无形的绳索。
而关于它更深处的秘密,则被暂时封存,留待名为“未来”的试卷,然后再由洛珞亲手写上答案。
……
接下来的日子,沪上超导磁体系统工程中心沉浸在一场前所未有的高强度、高精度攻坚战中。
空气中弥漫的不再仅仅是液氦的冷冽和电子设备的嗡鸣,更添了一种精神高度集中的凝滞感。
在研究所工作的科研人员都很清楚,其实加班最多的并不是刚遇到难题的时候。
那段时间往往是一筹莫展,纵然拼命的加班也无济于事,往往是又辛苦又没成果。
反倒是试验有了进展时,大家的动力一下子足了起来,甚至开始大量的自愿加班起来,干劲十足,尤其是洛珞和李卫国这两个学术带头人。
在这样的氛围下,洛珞的推演成果迅速转化为一系列极其具体的、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实验指令和设计修改方案:
在微型磁笼与邻近激光通道、冷却流道之间,不再追求传统的“强屏蔽”,而是设计微纳尺度的梯度过渡区域。
这些区域的表面并非光滑平面,而是布满了特定形状,洛珞称之为“相位引导槽”的微沟槽或凸起阵列,其尺寸和间距根据超算模拟的场分布计算结果精确排布。
磁体外壳的边缘,按照洛珞推导的应力张量分布,进行了非对称的材料增厚与挖减。
原本追求均匀美观的外形变得犹如一件扭曲的现代雕塑,但在洛珞看来,这正是为了平衡磁压、热应力、机械支撑等多重载荷的“最优形态”。
在微型磁体周围的关键“溢出场”区域周边,增设了微型化的主动补偿线圈阵列。
它们本身产生的磁场强度不大,但其频率和相位必须与主磁体场的变化精确匹配。
洛珞要求团队开发前所未有的高精度、毫秒级实时相位调控技术,使得补偿线圈在每次主磁场脉冲启动的瞬间,根据预设的“相位谱”,精准地注入反向或特定的“微扰”,抵消或干扰那些导致光束偏转的关键涡流形成路径。
这一部分代码的逻辑,直接由洛珞基于路径积分补偿模型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