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盛大的首映发布会 (第3/3页)
热烈的掌声,是对主创的敬意,也是无声催促高潮的到来,尽管在场的所有人都想要一睹为快了,但该走的流程还是要走的。
一位资深的影评人被选为代表上台提问。
问题经过筛选,简短而核心:
“洛导,《流浪地球》是全球瞩目的首部华语3D科幻大片,听说核心的‘流形引擎’技术是拾光映画自主研发的关键,您如何看待技术革新在电影叙事中的作用?尤其是在这部需要呈现巨大视觉奇观的影片中?”
洛珞接过话筒,目光扫过场内:
“电影技术的革新,从来不是为了取代故事和情感,而是为它们提供前所未有的表达载体,《流浪地球》讲述的是关乎人类存亡的宏大史诗,是无数微小个体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牺牲与希望。”
“流形引擎的价值,在于它能让我们更逼真、更沉浸地构建那个冰封的世界、巨大的行星发动机,让木星占据整个天空的压迫感更直观、更撼动人心,最终服务于故事本身——让观众能更好地代入那个世界,感受角色的心跳和宇宙的脉搏。”
“技术是路径,讲好中国科幻故事,传递那份情感和精神,才是终点。”
他回答点到为止,没有过度展开技术细节,也避开了对市场前景的揣测。
第二个问题面向了刘艺菲:
“艺菲,这次在《流浪地球》中饰演韩朵朵,作为一个在巨大灾难中成长起来的角色,你觉得她身上最打动你的一点特质是什么?”
刘艺菲站在洛珞身边,气质沉静了许多。
她浅笑回答:
“韩朵朵最初可能显得天真,甚至有些不谙世事,但在那个冰天雪地的残酷世界里,她身上那份源自普通人本能的‘活下去’的坚韧,以及在与爷爷、哥哥这些角色的相处中被点燃的‘想保护他人’的责任感,特别打动我,她代表着希望,是冰层下顽强生长的幼苗。”
她同样言语简洁,保持了角色的神秘感,希望把剧情更多的留给稍后的观影过程。
问题显然是精挑细选设计过的,雨露均沾的把第三个问题面向了张涵予:
“涵予老师,刘培强这个角色承载了太多,身为父亲、航天员,又在最后关头面临生死抉择,在演绎过程中,您觉得最大的挑战和满足感分别来自哪里?”
张涵予拿起话筒,声音低沉而诚恳,仿佛还带着刘培强的烙印:
“最大的挑战是‘收’,这个人物情感是核聚变级别的,极其浓烈——对孩子的亏欠,对地球命运的担当,对职责的忠贞,但作为军人、航天员,他不可能外放。”
“如何把翻江倒海的情感,在眼神、在细微的肌肉变化中传递出来,甚至在防护服下传递出来,是个考验。至于满足感……”
他停顿了一下,看向洛珞:
“是能和这样一个年轻的、有魄力有远见的团队一起,把中国自己的科幻史诗呈现出来,尤其是看到那些成片的视效场面。”
他看向幕布方向:
“真的值了。”
简短的三个问题结束,洛珞作为导演做了最后的总结,只有一句话:
“《流浪地球》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和梦想,现在,是时候让地球启航了,请大家戴好眼镜,和角色们一起,去经历、去感受这场旅程,看完后,我们再聊。”
他微微躬身。
台下工作人员迅速行动,开始有条不紊地发放专用的偏振光3D眼镜。
前排许多衣着光鲜的制片人、院线大佬,甚至包括一些资深导演,拿着那看起来和普通影院眼镜并无太大区别、但似乎更轻更贴合的特殊眼镜,竟都显得有些好奇的样子。
镜腿上细致的硅胶鼻托、特殊的偏振角度,让他们下意识地反复调整,他们习惯了胶片,习惯了2D数字,这薄薄的透明塑料片,是通往全新视界的钥匙,却让手握权力与资源的他们,在初次碰触时像懵懂的学生。
有人好奇地对着头顶的光线查看镜片,隐约能看到特殊的纹理:
“这跟以前在IMAX看的不一样啊……”
有记者低声对同伴嘟囔,他们习惯了早期笨重的红蓝或者快门式眼镜的快闪不适,这种轻盈贴合且清晰无闪烁的眼镜,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初印象。
更多普通观众则是新奇大于困扰,年轻人大多能快速戴上,但也有人小心翼翼地捏着镜腿,像捧着什么精密仪器。
整个剧场里不再是开映前常见的兴奋交谈,反而弥漫着一股集体探索新事物的轻微骚动和安静的好奇。
这薄薄的塑料片,让近千块在短短时间内突击铺设完成的特制3D银幕的存在感,瞬间放大。
每一个佩戴的动作,都在无声宣告:一场前所未有的、身临其境的流浪旅程即将在所有人眼前展开。
洛珞在黑暗降临前,最后看了一眼这片沉静而略带奇异景象的观众席——那些手忙脚乱的业者,那些充满好奇的眼睛,那些笨拙戴好的眼镜——他嘴角掠过一丝几不可察的、带着成就感的微笑。
大道至简,归心于一。
这最简单的“视界”转换,却是他对世界电影版图发起冲击最有力的号角。
当所有人,无论是懵懂还是期待,最终都佩戴妥当后。
银幕彻底暗下,场灯渐次熄灭。
黑暗中,似乎能听到无数颗心脏在期待中加速跳动。
一束光刺破黑暗,打在巨幕之上。
雄浑而苍凉的背景音乐如冰川移动般缓缓响起……巨大的“MADEG IN TIMES VISIONS”时光视觉制造的科技感Logo浮现,随即淡出。
地球的影像在深邃的宇宙背景中孤独转动。
《流浪地球》正片,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