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第2/3页)
微微一凝——作为资深主持人,她知道,这种中断只在历史性时刻发生。
导播屏猛地切到一个醒目的红色边框,中央是硕大的诺贝尔奖章图标,旁边写着一行白字:
“紧急插播:华国科学家首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背景音乐瞬间切换成激昂的进行曲节奏,低沉而庄重。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现在是北京时间19点08分,我们中断正常节目,为您播报一则震撼人心的新闻。”
李小萌的声音突然拔高,带着难以抑制的颤抖。
她双手紧握稿架,指节发白,脸上泛起了激动的红晕——那是一种源自肺腑的喜悦。
“就在今天瑞典斯德哥尔摩时间的13:00整,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宣布,我国杰出数学家洛珞教授荣获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她停顿了一秒,深深吸了口气,眼中闪动着泪光。
导播屏配合着切换到了洛珞的个人照片——一张年轻而沉稳的脸庞,正是他在数学大会上领奖时意气风发的影像。
“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象征着人类智慧最高峰的金字塔奖项。”
李小萌的声音转向沉凝的叙述腔调,仿佛在诵读一部史诗:
“自1895年设立以来,它只授予那些真正改变世界观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居里夫人,他们点亮了人类文明的灯塔,而今,这枚耀眼的勋章终于花落华国!”
她的话里带着不可掩饰的自豪,每一个字都敲打在观众心上。
诺贝尔物理学奖,多么遥远的概念啊:它不光是全球数亿学生心中的圣殿,更是国家科技实力的终极证明。
过去一百多年,我们只能仰望那些西方名字;现在,洛珞教授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这份荣耀的名单上,这是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零的突破,民族的骄傲!
李小萌翻动稿纸,语速加快,声音却依然清晰有力:
“诺贝尔评委会指出,洛珞教授的获奖源于他在纳维-斯托克斯方程领域开创性的贡献,他用精妙的数学理论证明了这一流体动力学基石的解存在性与光滑性,这可不是普通的方程,它是研究湍流现象的核心,像风、水、大气运动全都逃不开它的掌控!评委会强调,洛珞教授的理论已被全球多国实验验证——从法国的风洞到气象模型,它正重塑我们对物理世界的理解。”
这才是洛珞的“厉害”之处:年仅22岁就摘得菲尔兹奖时,他用数学的锋芒证明了自己的天才;如今,27岁的他更用这项诺奖,让世界看到华国科学家无需倚靠工程奇迹,也能以纯理性之美撼动整个物理学界。
评语中称洛珞为“21世纪的数学革命家”,他用方程重构了宇宙的图纸——不是靠蛮力,而是靠头脑中的银河繁星。”
李小萌的语调转向真诚的赞扬,她对着镜头微笑,声音温暖如春风:
“此刻,我满怀激动和敬佩,邀请所有观众和我一起祝贺洛珞教授!这位年轻的华国之子,让我们见证了什么叫风华正茂、国士无双,他用智慧将不可能的难题化为可能的钥匙,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的星辰大海里,华国人不再只是追随者,而是开拓者!这不仅是一枚勋章,更是亿万华人的梦想成真。”
此刻BJ一户普通的客厅里,饭菜的余香尚未散去。
王卫国习惯性地拿起遥控器,准点打开了新闻。
片头乐响起,屏幕上金色的长城蜿蜒而过,他端起半凉的茶水啜了一口,妻子李芳正收拾着碗筷。
十九点零八分,画面切回演播室。
主持人李小萌的面容庄重而清晰,她的声音透过亿万家庭的屏幕,清晰地传遍神州大地:
“今天,我国科学家洛珞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啪嗒!”
王卫国手里的茶杯盖子没拿稳,跌落在小几上,滚了两圈,茶水溅湿了玻璃台面。
李芳刚走到厨房门口,手中的碗碟也忘了放,猛地回头:
“……啥?!”
他们的儿子,正上初二的小王,一脸的不敢置信:
“爸?刚才电视说啥?洛神……拿诺奖了?!”
与此同时,水木大学博士生宿舍。
张明正对着电脑屏幕写论文,电视开着当背景音。
当那句“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清晰传来时,他握鼠标的手猛地一滞,整个人像是被按了暂停键,随即发出一声震耳欲聋的咆哮:
“卧槽——!!!”
吼声冲破了宿舍楼的安静,紧接着,整层楼似乎都炸了锅,踢门声、跺脚声、兴奋的鬼叫声此起彼伏,仿佛瞬间进入了一场盛大的狂欢节。
西南小城的一家小饭馆里。
墙上悬挂的老式电视正播放着新闻联播。
食客们原本大多低头吃饭或闲聊,那句“洛珞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出来,整个饭馆瞬间鸦雀无声。
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