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刘宋:未满十二,是关中之主 > 091父女姐弟与长安学堂(4K,求订阅)

091父女姐弟与长安学堂(4K,求订阅)

    091父女姐弟与长安学堂(4K,求订阅) (第3/3页)

每天早晚,必有一番相同的问答。

    王修是在清晨时来的学堂,行至一间课室外,正好赶上这一环节。

    课室内,一名先生大声地喝问学生:“是谁为你们提供住所,遮风挡雨?”

    学生们每天都要被问上两遍,对答案早已烂熟于心:“是桂阳公!”

    先生又问:“是谁不惜耗费钱粮,供你们吃喝,抚育你们成人?”

    学生们异口同声:“是桂阳公!”

    先生再问:“又是谁给了你们读书习武的机会?”

    “是桂阳公!”

    先生最后问:“恩情如此,应当如何报效?”

    “唯效死而已!”

    先生点点头:“都坐下吧,开始讲课。”

    不多时,课室内书声琅琅。

    事实上,他们的课业包含了儒家六艺中的五艺。

    儒家有君子六艺之说,即:礼、乐、射、御、书、数。

    礼为六艺之首,涵盖忠、孝、仁、智、信等道德准则,最受刘义真的重视。

    书,顾名思义,便是读书认字。

    数,涵盖了数学计算与阴阳五行,但学堂只教数学计算,不教阴阳五行。

    这三门是他们的基础课程。

    除此之外,学堂也会教授他们骑马、射箭。

    原本儒家六艺中的御字,应是驾驭车马之意,但刘义真培养他们,不是为了让他们给人当车夫,因此只教骑马。

    唯独一个乐字,即通过音乐教化人心,不受刘义真的重视。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些遗孤的课业已经很重了,就没必要再让他们学习各种乐器。

    王修在学堂巡视了整个上午,这才满意离开。

    其实王修对刘义真大力培养将士遗孤,是有些顾虑的。

    如今选官仍然是以九品中正制为主,看重门第高低,而非以才能授官。

    等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学成材了,又该如何安排他们。

    如果满腹才华无处施展,又会不会招致他们的怨言,成为隐患。

    这些问题暂时想不明白,王修也不再多想,他相信刘义真如此安排必有深意。

    事实上,白养了这么多小孩,对于雍州的财政其实也有压力,好在渭北士族捐了一批钱粮,而且刘裕调拨的钱粮也已经入库,倒也能够维持。

    王修如今就等着在雍州均田了,他是刘义真的心腹,刘义真没有提将来会如何安排这些遗孤,但是在雍州均田的心思却并没有瞒着王修。

    他作为雍州刺史,自然乐于见到能够增加税户。

    尽管王修出自京兆王氏,但早年南渡,家在南方,与关中的京兆王氏并无太大的利益纠葛。

    刚走出学堂,就有一名幕僚匆匆来报:“府主,安西谘议参军从安定回来了。”

    刘义真原本的安西谘议参军是段宏,如今段宏受任京兆太守,雍州中兵参军,自然也就离开了刘义真的安西将军府。

    新的安西谘议参军正是原来的雍州别驾杜骥。

    与杜骥一并回来的,还有窦明、班峻等人。

    这些人依然留在雍州刺史府,但因为别驾杜骥离开,主簿马晟调任北地太守,同时也有不少人被调动,这批为刘义真立下功劳的渭北士人如今都受到了提拔,将与渭南士人一起,成为王修治理关中的助力。

    王修听说杜骥回来了,赶忙回去刺史府,遣人邀见。

    他与杜骥相差了快二十岁,属于两代人,因此哪怕知道刘义真信重杜骥,王修也并未因此嫉贤妒能,他很清楚自己的对手是徐羡之、傅亮那群人。

    相反,杜骥还会是王修未来与徐羡之等人抗衡的助力。

    待杜骥现身,王修明知故问道:“杜参军,安定均田一事如何了?”

    杜骥笑道:“幸不辱命。”

    王修微微颔首,又问:“不知参军何时启程?”

    “明日一早拜别了父母,便与妻儿南下。”

    “如此,我当出城相送。”

    “何劳刺史大驾。”

    “参军切莫推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