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槐林嘴危机 魏取舟英勇担当 (第2/3页)
七团以及行动敏捷的手枪团,向着无为与庐江县城进发。同时,四支队第二游击纵队也加入行动,形成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
部队士气高昂,他们怀着对侵略者和封建反动势力的满腔怒火,以雷霆万钧之势向两县发起进攻。经过激烈战斗,成功攻克无为、庐江县城,扫除了封建势力的阻碍。随后,新四军四支队护送胡竹宾顺利到任无为县县长。这一行动不仅为胡竹宾等进步人士执掌政权铺平了道路,更重要的是,为皖中地区抗日力量的整合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极大地鼓舞了当地民众的抗日信心,为后续的抗日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9 年 4 月,春寒虽未完全消退,但抗日的烽火却在皖中大地越燃越旺。在这关键的历史节点,第二游击纵队与地方游击队进行了战略性的改编,正式合编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这一举措,如同将分散的火焰汇聚成熊熊烈火,极大地增强了皖中地区抗日武装的战斗力与凝聚力。
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将纵队机关设立在无为开城桥王家大墩,这里成为了指挥皖中抗日游击斗争的核心枢纽。与此同时,党组织集中全部力量,深入发动巢无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游击斗争之中。在这片饱受战火洗礼的土地上,党深知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充分发动群众,才能构筑起抗击日寇的坚固长城。
在各个敌顽势力交界处,党组织积极布局,建立起一支支英勇无畏的游击队。到此时,桐东、庐南、巢湖、巢北等游击大队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这些游击大队活跃在敌人的后方,他们熟悉地形,与当地百姓紧密相连,运用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不断袭扰敌人,破坏敌人的交通线、补给站,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成为了日寇的心腹大患。
时光匆匆,同年底,在皖中地区的抗日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皖中党政军委员会宣告成立。这一重要组织的诞生,标志着皖中地区的抗日力量实现了更高层次的整合与协调。皖中党政军委员会统一领导该地区的军事、政治、党务等各项工作,制定全面的抗日战略与方针,使皖中地区的抗日斗争更加有序、高效地开展,为保卫皖中、抗击日寇、夺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皖中地区抗日斗争的中流砥柱。
1938 年秋,乌云如墨,日寇的铁蹄无情地踏入安庆,瞬间,皖中地区沦为一片焦土,百姓在侵略者的残暴统治下,痛苦**,山河破碎,满目疮痍。
安庆的沦陷,使得皖中地区直面日寇的锋芒,成为了抗击侵略者的前沿阵地。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没有被恐惧吓倒,而是纷纷拿起武器,以不屈的意志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1939 年秋,在这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皖中军政党政军委员会宣告成立。这一组织的诞生,犹如黑暗中的明灯,将皖中地区分散的抗日力量紧紧凝聚在一起。它整合了各方军事、政治资源,协调各抗日队伍的行动,制定统一的战略方针,为皖中地区的抗战事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委员会的成员们来自不同的背景,有坚定的共★★人,也有爱国的民主人士和地方武装力量代表。他们摒弃前嫌,携手合作,只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将日寇赶出皖中,收复失地,拯救苦难中的人民。在皖中军政党政军委员会的领导下,皖中地区的抗日斗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各抗日武装相互配合,灵活运用游击战术,不断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为保卫皖中、保卫全中国的抗战事业,书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1939 年3月,那是个被战争阴云笼罩的年份。驻扎在盛家桥的日本鬼子,如恶狼般将贪婪且凶残的目光投向了槐林嘴,一场残酷的扫荡即将拉开帷幕。
黎明的曙光还未完全驱散黑暗,日军的队伍如鬼魅般潜行,伴随着阵阵沉重的脚步声和武器碰撞的声响,逐渐向槐林嘴靠近。
当第一缕阳光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