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苏门答腊岛的集体农庄 (第3/3页)
后,就会马上驱逐失去土地的佃农,减少当地的土著。
而且每一年基金会还会对棉兰的集体农庄的进行补贴,让集体农庄可以维持下去,直到集体农庄能够独立自主的运行。
"对了,李会长,这个集体农庄为什么不在南华实行啊!"
"我看制度已经很完善了!"
小陈先生对这点有些疑惑。
"南华的特殊国情不怎么适合集体农庄的情况,不过集体农庄对一些人的吸引力很大。"
"所以政府希望做一些试点,刚好棉兰的情况就很合适!"
李志廉为小陈先生解释道。
南华在棉兰建立的集体农庄都是带有军事目的,集体农庄大多建立在资源丰富的地方和边境地区以及战略要地,尽可能的通过集体农庄完成对该地区的控制。
集体农庄建立后通过公路连接在一起,这会进一步割裂当地土著的领土连续性,阻挠其建立统一的政权。
当地的土著在失去土地和无法获取当地的生活资源包括食物、水源、木材等等资源后,就会被迫离开当地。
还有集体农庄的建筑设计都是兼顾军事需求,比如深挖堑壕、加固围墙和建立隐蔽战壕,把每个集体农庄变成一个坚固的堡垒。
集体农庄的布局也是为了战争的需要,中心为食堂、礼堂、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外围为住宅区,边缘为工厂和农田。
同时,集体农庄还会实行军民一体的原则,集体农庄的农民是闲时为农,战时成兵,一旦发生战争,就会变成准军事单位执行军事任务,为正规军争取反应的时间。
集体农庄的集体生活(如儿童集体抚养、共同劳动)培养了农民的纪律性、牺牲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些特质在军事行动中至关重要。
另外,南华政府还会在部分的集体农庄里面建设小型兵工厂,这样在战时,就可以生产武器弹药,不必过度依赖南华政府的支持。
说到底,南华政府在棉兰建立的集体农庄就是为了让华人彻底占领棉兰,并逐步向苏门答腊岛渗透的行动。
这也是为了让南华共和国在荷属东印度华人邦成立后,可以进行干预,不至于华人邦脱离南华政府的掌控。
至于为什么不在南华国内实行,这跟南华占领东印度地区的过程有关。
南华在占领东印度地区清洗了当地社会的中上层,那么南华想要在继续维持在东印度地区的统治就需要拉拢东印度当地的底层老百姓。
而底层老百姓最需要的就是土地,属于自己的土地,而不是太过先进的集体农庄,他们根本不能了解。
而且集体农庄说到底一切都是公有的,对南华占领东印度的帮助很有限。
而在棉兰的集体农庄,则是南华政府的一个试点。如果成功了,而且效果非常好,那么南华政府就会在暹罗呵叻高原建立大量的集体农庄,以便可以顺利吞并呵叻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