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 第325章 着手经济改革

第325章 着手经济改革

    第325章 着手经济改革 (第1/3页)

    “发行纸币?”

    “汉王宝钞?”

    听了这个大胆的提议,江瀚立马摇头,断然拒绝道:

    “不行,这步子迈得太大了!”

    他扫过赵胜和李兴怀,郑重其事地告诫道:

    “老朱家发行的大明宝钞,是怎么从信誉卓著变得形同废纸的,你们难道不清楚?”

    “当初号称通行天下,与铜钱兼行的宝钞,没过几年就开始贬值,以至于到了正统以后,宝钞就被全面废弃了。”

    “此事殷鉴不远,百姓如今对纸币的态度,恐怕是唯恐避之不及。”

    对于发行纸币一事,江瀚的态度异常谨慎。

    大明宝钞始于洪武八年,为了弥补战乱创伤、缓解财政压力,由太祖皇帝下令印制发行。

    初期,凭借明朝初立的国家信用和强制命令,宝钞流通甚广,确实解决了不少难题。

    可到后来,尝到了甜头的大明君臣开始不断地滥发宝钞,并造成了大规模的贬值,直至最后宝钞彻底被废弃。

    大明朝对于发行宝钞,有着三点制度上的重大缺陷。

    首先就是只发不收,没有回笼机制。

    明廷几乎从不使用宝钞进行财政支出以外的回收,也不接受用宝钞缴纳税赋,导致宝钞只出不进,市场泛滥。

    其二就是毫无准备金,无限超发。

    一旦财政吃紧,朝廷便开动印钞机,将宝钞作为弥补赤字的手段,发行量远远超过市场实际需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

    其三则是易于仿制,伪钞横行。

    虽然大明宝钞使用了不少防伪技术,但还是架不住有心人能买到废弃母版,从而印制伪钞。

    伪钞的大量出现,又进一步冲击了本已摇摇欲坠的货币信用。

    到了明中后期,宝钞已近乎废纸,民间交易只能回归银、钱本位。

    江瀚看着在场的两人,总结道:

    “发行纸币,绝非一拍脑门就能干成的事。”

    “它背后需要一套极其复杂的金融体系支撑,并非我们现在所能具备的。”

    他掰着手指,一条条分析道,

    “首先,纸币要有严格的发行准备。”

    “咱们发出去的每一张纸,背后必须有实实在在的东西撑着,或是充足的金银储备,或是等值的实物担保。”

    “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相信,纸片能换到真东西。”

    “其次,要经过精密的计算和严格的总量控制。”

    “发行多少纸币,必须与市面上流通的货物总量大致匹配。”

    “市场上货物就那么多,纸票子印多了,自然就不值钱了。”

    江瀚加重了语气,强调道,

    “最关键的是,必须建立畅通的回收渠道!”

    “发出去的纸币,必须想有办法收回来。”

    “要么,规定百姓可以用纸币来纳税、缴赋,让纸币通过税收体系自然回流国库;”

    “要么,由官府出面承诺,纸币随时可以按面值兑换成相应的金银、货物,而且是见票即兑。”

    “只有这样,有出有进,形成良性循环,才能维持币值稳定,建立信用。”

    “而这些条件,咱们现在都不具备。”

    “哪能像老朱家一样,管杀不管埋,只管把纸钞发出去用,之后就撒手不管了?”

    “咱们如今根基尚浅,信誉积累不易,决不能重蹈覆辙。”

    “你们……对这等经济事务了解不深,现在也绝非发行纸币的时机。”

    “还是先脚踏实地,把金属货币搞好再说。”

    听完江瀚这番鞭辟入里的分析,赵胜和李兴怀面面相觑。

    他们这才意识到,自己还是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

    不过说实话,这也怪不得他们。

    像赵胜和李兴怀这类,从小接受传统四书五经教育的文人,基本都对经济、金融事务缺乏深刻的认识。

    他们的观念大多还停留在“重农抑商”的老路上,认为农业是本,工商是末,只要抓好农业生产,国家自然安定。

    一些复杂的货币信用、市场流通等概念,对他们来说属于知识盲区。

    甚至放眼整个四川,估计也找不到真正通晓经济金融的人才。

    或许江浙沿海等商贸发达地区,会有几个这样的人物。

    但远水难解近渴,江瀚只能自己亲自上手,一点一点地制定策略,着手经济改革。

    他将手里的小册子递还给赵胜,吩咐道:

    “行了,货币一事,我心中自然有数。”

    “你们两个,还是先把我安排的事情做好。”

    “李主事,你农部要全力组织抗旱,挖掘公塘;赵主事,你们户部务必确保粮仓充盈、移民事务有序推进。”

    “还是那句话,粮食才是关键!”

    “万一真出现了大灾,就算有满库的金银珠宝,也填不饱百姓肚子;唯有实实在在的粮食,才能稳住大局!”

    赵胜和李兴怀神色一凛,齐声应道:

    “臣等明白!”

    说罢,两人便躬身行礼,步履匆匆地离开了大帐。

    回到户部衙门后,赵胜立刻召集各司主事,并传达了江瀚对旱情的担忧。

    他下令再次核查各州府存粮实数,并且派出了精干吏员分赴各地,暗中巡视,严防仓吏舞弊、粮仓出现亏空。

    与此同时,赵胜本人则是坐镇户部,仔细地规划起了向贵州移民的路线、安置与钱粮借贷之事。

    而李兴怀则更为忙碌。

    他回去后,便立刻行文各州县,将开挖大型公塘的指令传达下去,并派遣农部干吏分赴各地督导。

    一时间,川东、川南的村落都忙碌了起来。

    农户们以二十或三十户为一组,按照农部定下的规制,挖掘深阔的公塘蓄水。

    而在这段时间里,江瀚也开始埋头于案牍之间,仔细研究起了历代的经济政策、以及货币制度。

    为此,他还特地命人去王府的藏书楼里,将一些有关经济的典籍都找了出来,仔细研读。

    他翻阅《管子》的轻重诸篇,其中确实提到了国家通过调节物价,来增加收入的法子,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性。

    然后是《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了解了汉代国家经营工商业、平抑物价的“平准”政策;

    还有《盐铁论》,记录了汉代那场关于盐铁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