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印光法师文钞 > 第1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1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1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3/3页)

岩山以后,他等于是一个幕后的住持了。

    我们再看印祖的「弘法利生」。

    前面的是印祖的一个自修的情况,这一科是讲到他怎么样来弘法,怎么样利益众生。先看第一段,先讲他弘法的内容。

    四、弘法利生:

    【师之耳提面命,开导学人,本诸经论,流自肺腑。故不拘贵贱贤愚,男女老幼,凡有请益,必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之实事真理,谆谆教诲,令人深生憬悟,以为立人处世之根基。进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之坦途要道,教人切实奉行,以作超凡入圣之捷径。】

    这是第一段,印光大师他弘法的一个开示的内容。当然印祖他不再是自利,经过三十余年的自修以后,他就是开始教化众生。「耳提面命」,对众生的开导,是「本诸经论,流自肺腑」,从文字上 他是完全依止经论,我们看印祖《文钞》,很清楚,字字都是有天台宗的根据,没有说他自己想出一个方法来,没有这件事情。从内心当中「流自肺腑」,这个肺就是肺脏,腑就是我们的心脏,从我们的内心当中,真正的大悲心表达出来,叫做流自肺腑。

    我们看印光大师的《文钞》,有一个感觉,就是印祖的口气非常的强硬,他讲话的口气,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中间没有任何的调味料,没有任何客气的人情味,都没有。你不对,他就说你不对,你对,他就赞叹你对,他不管你是富贵的一家,他不管你,他很清楚的把这个是非善恶划出一条线出来。

    所以古人不把佛法当人情,你不对,他就喝斥你,你对,他就赞叹你。他虽然严格,但是他这个严格的背后,是流自肺腑,他是为了要利益你,为了要帮助你进步。所以「不拘贵贱贤愚,男女老幼」,不管你是富贵的、或是下贱的,或者你是一个有学问道德的贤人、或者是没学问的人,男女老幼,只要你来请益,他对你的开示就祇有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必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之实事真理,谆谆教诲,令人深生憬悟,以为立人处世之根基」。第一个,有人来请教,他就是告诉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因果报应跟生死轮回是约理论来说,把世间上善业有善业的果报、恶业有恶业的果报,乃至于生死,有生而有死、有死有生,就像这个车子的轮胎一样,它永远往前走,相续的。有过去的因果,有现在的因果,有未来的因果。基于这种因果的相续,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使令我们可以得到这种人天的可乐果报,这种实事真理来教诲后人,使令我们深生憬悟,这个憬就是憬策,悟就是觉悟,来做一个立人处世的一个根基。待人处世的基础,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有了这个基础以后还不够,那怎么办呢?「进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之坦途要道,教人切实奉行,以作超凡入圣之快捷方式」。进一步,那得到人间的果报毕竟是无常的,这个苦恼还是没有究竟的解脱,应该要进一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乃至于依止这个菩提心的愿力「信愿念佛,求生西方」。这个坦途要道,三根普被,任何人都可以修,教人家切实奉行,「以作超凡入圣之快捷方式」,从这个净土当中能够转凡成圣,乃至成佛。

    我们看《印光大师文钞》,他很少谈玄说妙,很少!他要不是讲因果,就是讲净土,不是讲净土,就是讲因果。就是说感觉到很实际,你照着他的话做,觉得真的是很实际,他的每一步,都能有一个下手处,能够真正照这个法门来做,你能够感觉到的确能够离苦得乐,所以这是印祖的一个特色,他的开示的特色。

    【年五十二,高鹤年居士,取师文数篇,刊入上海《佛学丛报》,署名常惭,人虽不知其名,而文字般若,已足引发读者善根。年五十八,徐蔚如居士,收得师文二十余篇,印于北京,题曰《印光法师文钞》。由是师之厚德流光,终不可掩,文钞流通,遂滂浃于海内。】

    早期的印祖,他的摄受众生几乎都是一对一的,你来请问,他就回答,并没有普遍的流通,只是一个人针对一个人,私下书信的往来。但是到了五十二岁的时候,这个因缘就有点变化。高鹤年居士他在一个因缘当中,他找到印光大师的《文钞》,有几篇,他觉得非常好,就把它刊登出来,在上海的《佛学丛报》刊登出来,他就署名「常惭」这两个字,这个时候大家也不知道常惭是谁,但是人家读到这个文字以后,这文字般若, 文字诠释般若,这个时候已经足以启发人家的善根,包括世间的善根、出世间的善根。

    五十二岁,大家读到他的文章,得到利益。到了五十八岁的时候,徐蔚如居士就把大师的文章,有二十几篇,在北京加以流通,就正式的用单行本流通,叫做《印光法师文钞》。当时的数量只有二十几篇,但是这一流通不得了,所以有大功德的人的确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由是师之厚德流光,终不可掩,《文钞》流通,遂滂浃于海内。这样子一流通以后,他那个深厚的功德就再也隐藏不住,表现出来了,这个时候《文钞》流通,滂浃就是水的气势很大的样子,流下来的时候,任何的墙壁都不能阻挡,都不能够障碍你,滂浃于海内。我们现在要弘扬佛法,要靠媒体,靠媒体的广告,但是我看印光大师他完全不做任何的意见,你要流通,他也没有意见,你不流通,他也没有意见,他就老老实实的自利利他,但是他因缘成熟了,五十八岁以后,厚德流光,终不可掩。这功德力具足的时候,任何境界都不能障碍,很自然的。

    【徐氏跋云:「大法陵夷,于今为极,不图当世,尚有具正知见如师者,续佛慧命,于是乎在!」】

    这个徐蔚如是当时的一个大居士,他赞叹说:这个大法,说这佛法广泛的说明十法界的缘起,的确是大,但是这个大法,到了末法以后,就是衰微了,邪知邪见,这个法门就是陷阱,搞不清楚谁是佛法,谁不是佛法,在这个时候是最厉害的。「于今」 这个可能是清朝末年,或者是民国初年的时候。「不图」,想不到在这个末法的时代,混乱的时代,还有具足正知正见如印祖这样子的人,「续佛慧命,于是乎在」,就靠印光大师。不过这个续佛慧命,当然一个善知识不可能说所有功德都圆满,《印光大师文钞》的续佛慧命的功德,主要的是表现在净土上,所以道源长老写赞叹印光大师传记的时候,他说印光大师是清末民初中兴净土的一个最大的功臣,净土法门到最后能够再一次的兴盛,就是印光大师,这是在民国初年的时候,就靠印光大师,他有这样殊胜的佛法因缘。

    我们再看最后的「舍报往生」。

    就是印祖的最后的临终的情形,我们分三段说明,先看第一段。

    五、舍报往生:

    【师之示寂也,预知时至。民国二十九年春,有云:「今已八十,朝不夕保。」又云:「光将死之人,岂可留此规矩?」逮冬十月二十七日,略示微疾,至二十九日午后一时,即命召集在山全体职事及居士等,至关房会谈。告众曰:「灵岩住持,未可久悬。」即命妙真任之,众表赞同,乃詹十一月初九,为升座之期,师云:「太迟」。 改选初四,亦云「迟了」,复择初一,即点首曰:「可矣。」】

    这段是表现出印光大师他的预知时至,「师之示寂也,预知时至」。

    这件事情是这样,我们修净业的人,我们在栽培信愿持名这三种功德的时候,刚开始这个功德是脆弱的,是不决定的,我们可能念了佛,我们自己也觉得没什么改变,别人看我们也没什么改变。但是你要修行到净业成就的时候,你会知道一些事情,就是说,虽然你往生极乐世界,那个正式的功德还没有显现,但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个山雨欲来的时候,那个风吹过来,你就知道一些征兆,你会知道一些消息。

    就是说,如果你不是临终的时候,被善知识七推八推的硬推上去的,那不讲,你真正是凭你自己的本事净业成就的,你来助念,我也往生,你不来助念,我也往生,这种人都能够预知时至,他能够在这个净业成就的时候,他会知道一些消息,我们看印光大师也是这种情形。

    民国二十九年初,这个时候是八十岁了,这是他往生那一年,他有一天说:「今已八十,朝不夕保」。我现在是八十岁了,早上保不住晚上,早上在,晚上不一定在。又说:「光将死之人,岂可留此规矩」。我是一个将死之人,怎么可以留下这些规矩,我查过《文钞》的数据,他这个规矩是什么规矩?他也没详细讲。总之,他这段话意思就是,光将死之人。等到冬天十月二十七日,这个时候是八十岁快结束的时候,「略示微疾」,身体上有一些疾病了,到二十九号的时候,「午后一点」,下午一点,突然间就把在山的全体执事,及所有护法居士都召集起来,到关房里面会谈,讲一句话,说「灵岩住持,未可久悬」。

    这个地方我解释一下,这个事情是这样,灵岩山寺本来是一个没落的道场,印祖在离开普陀山以后,他以他的威德力,去那个地方住持,很多人就来供养,供养以后就把这个灵岩山开创起来,他就安排很多的制度,念佛的制度,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但是印光大师的心情,他不喜欢剃度徒弟,也不喜欢做住持,那怎么办?他就请慈舟老和尚来干这件事,慈舟老和尚也答应来干这件事,后来就是有点意见,是什么意见?慈舟老和尚的意思要持午,印光大师的意思就是以念佛为主,他晚上是开缘吃东西,这个意见就是有一点不太一样,慈舟老和尚就离开,离开以后,从此以后灵岩山就没有住持。

    这件事情我说一下,我们讲这个普门示现,善知识是在度化众生的方便的确不一样,有些众生必须要这样度化,有些众生必须要那样度化,不管我们今天是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来摄受众生,使令他能够转凡成圣,这是重点上:我们内心不是跟烦恼相应,不是跟个人的贪瞋烦恼相应,完全是清净心、大悲心。所以虽然每一个善知识的法善巧会有冲突,但是这是个人的因缘问题。

    譬如说我们看《法华经》,智者大师有批注,隋朝智者大师,但是三论宗的嘉祥大师,他有时候也会指出智者大师讲错。窥基大师他不指名道姓,但是他有时候也会暗示《法华文句》里面这句话他不同意。但是,善知识这只是对于事情的一种看法,他没有烦恼相,他只是表现法的一种争执而已,他不是随烦恼而转,不像我们凡夫的对立,不是的。

    所以说这时候,灵岩山的住持就没有了,事实上就印光大师做住持了。他临终的时候说,这件事情要解决,不可以久悬,不可以老是这样放着空着,不行。这时候就命令妙真法师来当住持,当然印光大师的威德,他一这样讲,大家都表示同意。「乃詹十一月初九,为升座之期」,这个就好吧!预定十一月初九,拟订在十一月初九,印光大师说这个太迟了,因为印光大师往生的时间比这个早,他意思要亲眼看到这个升座,说太迟了。就改初四,他说也太迟了,「初一」,「好,可以!」果然:

    【初三晚,语真达等云:「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初四早一时半,由床起坐云:「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言讫,即大声念佛。二时十五分,索水洗手毕,起立云:「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说竟,即移坐椅上,面西端身正坐,延近五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西逝。】

    这段是正式说明,印祖他临终的情况。到了初三晚上就告诉真达法师等说:「净土法门,别无奇特」,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特别,「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我们念佛的人,就很容易把印祖这句话给忘掉,「恳切至诚」,我们就是很随便的念佛,不知道这种恳切跟至诚的重要性,这个恳就是诚的意思,恳跟诚都是一个真实而不虚妄的意思。就是说恳切至诚这个地方,表达了两个意思,就是你念佛的时候,你一定要有一个真实的信心,以及坚定的愿力,心中没有妄想。如果你念佛的时候心中有妄想,这就不真实。你念佛的时候内心没有归依的心,也不真实。深信而力行,力行而深信;有信心有愿力,有愿力有信心;这个是跟弥陀感应道交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讲「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他在临终之前一天讲出这句话,隔天早上就起床说「念佛见佛,决定生西」。由念佛为因,见佛为果,临终见佛,决定生死,这个时候讲完就大声念佛,其它话就不讲了。到了两点十五分的时候,他就要洗手,洗完手就站起来,他本来是在床上,现在站起来,就讲说「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

    这个地方是这样子,印光大师说:我们一个人的一生,你平常都能够做假,你没有修行,你能够装出有修行的样子。但是临终你绝对做不了假,你再怎么样,你都做不了假,因为临终不是你能够做主。所以我们这句话看得出来,印光大师如果讲这句话是在平常,那可能是也没有很特别,但是在临终讲出这句话就是很特别了,这是一种真实的境界,就是说: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劝勉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这可见得印祖真正是有真实的修行。「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在这样站起来讲完以后,就坐在椅子上,这个时候,从此就不讲话了,面西端身,移坐正坐,五点的时候,在大众的念佛声中,安详西逝。最后:

    【师生于清咸丰十一年辛酉,十二月十二日辰时,寂于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十一月初四日卯时,世寿八十,僧腊六十。】

    —糅和《印光大师文钞》—

    活到八十岁,僧腊是六十。以上是印光大师他老人家伟大的一生,包括他如何的老实修行,以及他老实的弘法,到最后的正念分明,往生西方。我想他的一生,给人家感觉到很平淡、很平常,但是平常当中也表现出不平常,的确是可以给我们做一个榜样。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