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神秘来电,疑云重重 (第3/3页)
的《家庭治疗技术》上。
画里的“新阿姨”扎着高马尾,发梢翘起的弧度和她此刻发顶的翘起一模一样,像个偷偷约好的暗号。
她抽出王姓男人给的资料袋,封面上用钢笔写着“刘宅家庭情况简表”。
第一页是刘太太的履历:市重点小学一级教师,带过三届毕业班,家长评价里写着“严师出高徒”;第二页是小丽的课表:周一奥数、周二钢琴、周三英语、周四书法……连周末都排了编程启蒙班。
最底下压着张便签,是刘先生的字迹:“太太的手机屏保是小丽一年级的奖状墙,她总说‘现在松一松,以后追不上’。”
苏蘅的手指在“编程启蒙班”几个字上顿住。
儿童发展心理学里说,8岁儿童的前额叶皮质还未发育完全,过度的认知负荷会导致情绪调节能力下降——这解释了为什么小丽会躲在衣柜里哭。
可怎么让刘太太接受这个结论?
她想起赵教授家的双胞胎妈妈,当初也是坚持“早教要抢跑”,后来她用《0-6岁儿童认知发展量表》的数据对比,才让对方松了口。
“得先找共同立场。”她摸出便签本,笔尖在纸上游走,“刘太太当过老师,重视教育成果;刘先生常年出差,想弥补陪伴缺失——两人的核心都是‘爱孩子’。”她画了个交叉的圆圈,在重叠处写“小丽的真实需求”:画里的风筝、躲在衣柜里的安全感、不用时刻绷紧的童年。
手机突然震动,是李薇的视频通话。
屏幕里,金管家的办公室还亮着灯,李薇的卷发有些乱,手边堆着一摞客户反馈表:“刚收到刘太太的消息,她说明早九点要提前见你——不是试工,是‘面试保姆’。”她晃了晃手机,“原话是‘我雇的是做家务的,不是来教我怎么带孩子的’。”
苏蘅的心跳漏了一拍。
家庭系统理论里的“边界防御”——主要照顾者面对外来干预时的本能排斥。
她想起李宅的张奶奶,最初也把她整理的药盒摔在地上,直到她蹲在老人身边说:“我妈也总忘吃药,后来我就把药瓶贴成彩虹色,她说是‘每天收一朵云’。”
“我需要刘太太的教学理念资料。”她快速翻出电脑,“她带过的毕业班,家长评价里有没有提到‘弹性教育’的案例?”李薇敲了敲键盘:“有!三年前带的六(3)班,有个孩子确诊ADHD,她调整了作业量,最后那孩子考上了区重点。”
苏蘅的眼睛亮了。
她抽出《正面管教》,在“合作而非对抗”那章折了角。
屏幕里的李薇突然笑:“你这架势,倒像在准备论文答辩。”她低头翻资料的动作顿住——对啊,以前答辩时她也这样,把反驳点列成清单,把数据背得滚瓜烂熟。
现在不过是换了战场,听众从教授变成了一位焦虑的母亲。
夜色渐深时,苏蘅把整理好的方案塞进文件袋。
封面上贴着小丽的画,画角用荧光笔标着“切入点:美术课”——小丽在画里用了七种颜色,说明她对色彩敏感;美术老师的评语写着“想象力丰富,建议多自由创作”。
她想起王姓男人说的“爸爸的风筝线要让我自己拉”,这或许就是打开刘太太心防的钥匙。
床头的闹钟跳到十一点半,苏蘅揉了揉发酸的后颈,忽然听见窗外有野猫叫。
她起身关窗,月光漫进来,在资料袋上投下一片银。
明天早上九点,她要带着这套方案,带着小丽的画,去见那个把“不能输”刻进骨血里的母亲。
临睡前,她把丝绒小盒放在枕头边。
画里的“新阿姨”在月光下泛着暖光,发梢翘起的弧度,像在说:“明天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