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家庭矛盾,巧妙化解 (第1/3页)
晨光透过纱帘漫进客厅时,苏蘅的高跟鞋在刘宅玄关踩出轻响。
她捏着资料袋的手指微微发潮,却在按响门铃前深吸一口气——胸牌上“金管家实习保姆“的烫金字蹭着锁骨,像在提醒她:这不是答辩,是另一场需要共情的对话。
门开的瞬间,刘先生西装裤缝笔挺,领带歪了半寸——显然是匆忙下楼。
他目光扫过苏蘅怀里的资料袋,喉结动了动:“苏小姐,请进。“声音比上周试工时低了两度。
客厅飘着燕麦粥的甜香。
刘太太正弯腰整理茶几上的作业本,浅蓝家居服的袖口沾着铅笔灰。
听见动静,她直起腰,发梢扫过耳后那枚珍珠耳钉——和苏蘅昨晚在家长评价里看到的“刘老师总戴珍珠,说像学生的眼睛“对上了号。
“苏小姐。“刘太太的笑线绷得笔直,指尖点了点沙发,“坐。“
苏蘅坐下时,瞥见茶几角压着半张画纸,是小丽的涂鸦:歪歪扭扭的太阳下,两个手拉手的小人,一个穿西装,一个系围裙。
和她资料袋里那张“新阿姨“画如出一辙。
“我先生说你擅长时间管理。“刘太太端起茶杯,杯沿在瓷碟上磕出轻响,“但我雇保姆,是要有人做饭、打扫、接送孩子。
不是听人说'你这样带孩子不对'。“
苏蘅的指甲轻轻掐了下掌心。
家庭系统理论里的“边界防御“在眼前具象成了刘太太绷紧的肩线——就像张奶奶摔药盒时泛红的眼尾,像李薇说的“被质疑教育方式,比说她菜做得咸更伤人“。
她把资料袋推过去,封面上小丽的画露了半角:“刘太太,我能先说说昨天整理的观察吗?“不等回应,她抽出一张便签,“小丽今早六点四十自己起床,用了十分钟挑校牌挂绳——她挑了蓝色,因为昨天美术课学了'大海的情绪'。“
刘太太的茶杯顿在半空。
“您七点十分进她房间,把粉色挂绳换了上去。“苏蘅声音放软,“您说'蓝色太暗,小姑娘该穿亮色',但小丽盯着您换的时候,捏着衣角的手指绞成了小拳头。“
刘太太的睫毛颤了颤。
“这不是对错问题。“苏蘅翻开资料袋,露出底下的《正面管教》复印件,“是我们都想让她好,但方式撞车了。“她指向便签上的时间线,“刘先生希望她独立,所以上周开始让她自己整理书包——结果你们为'作业本漏带'吵了三次。“
刘先生突然咳嗽一声。
苏蘅转头,见他正盯着茶几上的画,喉结滚动:“我就是觉得,她八岁了......“
“八岁的孩子,整理书包平均需要23分钟。“苏蘅抽出一张表格,“这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统计数据。
您要求她15分钟完成,她怕迟到,就会偷偷把数学本塞到沙发缝里——“她指了指沙发角落露出的半本练习册,“今早我在楼下捡到的。“
刘先生的脸腾地红了。
他弯腰捡起练习册,封皮上歪歪扭扭写着“小丽的秘密基地“,指腹摩挲着那行字,像在摩挲什么易碎的东西。
“刘先生希望她独立,是怕她将来经不起挫折。“苏蘅转向刘太太,见她正盯着女儿的画,眼尾细纹里浸着水光,“刘太太担心她压力大,是怕她现在就失去童年。“她从资料袋里抽出一张日程表,“我想建议,每天晚饭后留二十分钟'亲子整理时间'。
您陪她挑挂绳,他教她列清单——“她指了指小丽画里两个手拉手的小人,“这样风筝线,就不是一个人在拉了。“
刘先生突然清了清嗓子。
苏蘅抬头,见他正把练习册轻轻放回茶几,指尖在“秘密基地“四个字上按了按:“我......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