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玄孙万历,我,正统明君 > 第3章 屏后观政,幼主初锋

第3章 屏后观政,幼主初锋

    第3章 屏后观政,幼主初锋 (第1/3页)

    未时刚过,檐下铜铃轻响,宫墙内外皆是步履匆匆的身影。

    朱祁镇身着绛纱常服袍,头戴小号乌纱翼善冠,足踏皂靴,由司礼监掌印王振引着,缓步走向内阁议政厅。

    他虽未亲政,但依祖制可于内阁“观政”,即列席旁听,以习政务。

    内阁议政厅踞于文渊阁西侧,乃三杨日常票拟机务之地,同时也是幼帝未亲政前,大明帝国决策的核心腹地

    厅堂阔五间,中设蟠龙御座一张,前置清檀描金嵌玉屏风一面,这既是保护幼主的屏障,亦是皇权暂隐的象征。

    御座下方,一架铺着明黄锦袱的紫檀小墩,便是今日幼帝朱祁镇的“观政”之位。

    朱祁镇甫一入厅,满堂青绯袍服如风吹麦浪般齐齐躬身:“臣等恭请陛下圣安。”

    他依例朝臣公略一颔首,未语,眼睛扫过厅中格局,心中了然。

    只见厅内左右分列两排长案。

    左侧首席,端坐着的是须发灰白、面容沉静如古井的首辅杨士奇,他身前案头的奏本堆积最高。

    其下是身形挺拔、眼神锐利的次辅杨荣,他正指节正无意识地叩击着一份题本。

    再往下是身形微胖、埋首册籍的末辅杨溥。

    右侧,则是兵部尚书王骥、户部尚书刘中敷等六部堂官,以及通政司、大理寺、都察院的头面人物。

    他们人人正襟危坐,案上皆摆放着誊抄好的题本与巴掌大小、写着要点的贴黄纸条。

    王振躬身靠近,声音带着恰到好处的引导柔声说道:“陛下请升座。”

    他指的是那空置的蟠龙御座。

    朱祁镇闻言小脸一绷,童音清亮,在这落针可闻的大厅里显得格外的脆生:“朕未亲政,且为首次观政,按例安敢僭越御座?列位先生为国操劳,朕于此聆听受教即可。”

    说罢,不待王振再劝,便径直转身,退后两步,随即在那架锦袱小墩上稳稳坐定。

    他小小的身躯挺直,目光平视,坦然接受满堂目光的洗礼。

    此一举,如静水投石!

    厅中诸臣皆暗自心惊!

    首辅杨士奇端茶的手几不可察地一顿,浑浊的眼眸深处掠过一丝精光。

    次辅杨荣嘴角微微向上牵动了一下,眼中赞许与审视并存。

    末座的杨溥虽依旧低眉,然眼角余光早已将御座与小墩的景象尽收眼底,也不禁心头暗赞。

    注意到三杨瞩目,王振不便当堂再劝,只好走到小主子身后垂首侍立,但他袖中的双手却悄然收紧。

    小主子今日……似乎格外有主见?

    见陛下入座,陪侍在侧的翰林侍讲马愉连忙尽职地弯下腰,凑到小皇帝耳边教授道:“陛下请看,那便是‘题本’,大同总兵递上来的奏章正本。旁边那张小纸条是‘贴黄’,是内阁老大人们摘录的要点,方便拟票。”

    朱祁镇轻轻点头,目光透过屏风轻纱,落在大厅中央那方巨大的紫檀长案上。

    今日议题,正是兵部呈上的《大同总兵奏请拨银赈济疏》。

    核心就一句话:边军快冻饿而死了,要钱!要粮!

    铜罄嗡响!

    议政正式开始,中书舍人无声穿梭厅间,将誊抄好的题本和贴黄分送至各部堂官案头。

    翰林侍讲马愉再次低声解释:“陛下,大同总兵奏称军饷拖欠,士卒冻馁,请拨太仓银二十万两赈济。内阁已拟‘宜允’,但户部有异议。”

    朱祁镇“嗯”了一声,心中了然。

    之前他在中办工作多年,深谙这种“集体决策”的套路。

    表面上是内阁定调分配,实则就是各方势力互相博弈,这谁先开口,谁就暴露了立场。

    果不其然,户部尚书刘中敷率先拱手陈词:“去岁黄河决口,糜费甚巨,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