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玄孙万历,我,正统明君 > 第35章 浊浪涤垢,宫阙肃旧

第35章 浊浪涤垢,宫阙肃旧

    第35章 浊浪涤垢,宫阙肃旧 (第1/3页)

    京城的喧嚣与骚动,似乎并不能传到千里之外的河南。

    开封府,祥符县东二十里,黄河决口大堤。

    六月的毒日如火,将龟裂的土地烤得冒出白烟,空气中弥漫着淤泥的腥臭和腐尸的气味。

    堤坝上,数千名民夫形容枯槁,衣衫褴褛,正趁着午时放饭的空档在酷热中稍作歇息。

    挥之不去的蚊蝇成群结队,在周围嗡嗡盘旋,贪婪地附着在他们的汗水与伤口之上。

    而在距离大堤不足一里的一处高地上,一座戒备森严的临时行辕已经拔地而起。

    这里没有亭台楼阁,只有几座用河泥和麦秆混合,就地赶筑起来的泥胚房,墙体上甚至还带着未干的水汽。

    行辕外围,一圈新削的尖木栅栏将整个营地圈起,怀庆卫的兵丁们持枪按刀,警惕地围着栅栏来回巡弋着。

    而行辕最正中央最大的一间泥胚房,便是于谦的中军大帐。

    里面人声嘈杂,信使、书吏、将校进出不绝,正将中枢的政令和配给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这片千里泽国。

    然而此刻,这位行辕的主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于谦,却并未在帅帐中安坐理事。

    顺着无数民夫挑担夯土的方向望去,在黄河大堤最险要的决口处,才能找到他那几乎已与泥色融为一体的身影。

    只见于谦头戴一顶破旧的斗笠,身穿早已被汗水浸透的粗布短打,赤脚踩在滚烫的泥泞中,正俯身与一名须发皆白的老河工,对着一张画在木板上的简陋舆图反复推演。

    “老丈,依你看,这祥符口的流沙,若用沉木打桩为基,再辅以草袋填石,层层递进,可能固住?”于谦的声音因连日呼喝而沙哑。

    那老河工咂了咂干裂的嘴唇,摇头道:“于大人,法子是好法子。可这木桩、石头、麻袋,还有这几万民夫的口粮,哪一样不要钱?开封府的官仓早就空了,那些个士绅大户,一个个把粮囤得跟他们命根子似的,想让他们吐出来,难于登天!”

    正说着,两名官员一文一武,正深一脚浅一脚地从行辕方向赶来。

    文官是于谦从都察院带来的经历官李衡,武官则是河南都司拨给他节制的怀庆卫千户张武。

    “大人!”李衡脸上带着怒气,“开封知府王朴又在打官腔,说府库空虚,民力已竭,实在抽不出钱粮和民夫了!卑职看他满面油光,哪里有半分焦灼的样子?分明是在阳奉阴违,故意拖延!”

    一旁的张武更是瓮声瓮气地抱拳道:“大人!这王朴分明是没把您这钦差放在眼里!末将愿带一百亲兵,直接去府衙‘请’他来这大堤上亲自看看!咱们有总督之权,代天子巡牧,还怕他一个四品知府不成!”

    于谦闻言,缓缓直起身子,在裤腿上蹭了蹭手上的泥。

    他没有动怒,面容平静,只是眼中闪过一丝冰冷的寒意。

    “张千户,匹夫之勇,非成事之道。”他淡淡地道,“王朴是朝廷任命的四品大员,更是开封府的地头蛇。本官身为佥都御史,若无一击致命的铁证,仅凭推诿之词便去锁拿他,朝野必然震动。届时,非但扳不倒他,反而会授人以柄,被他倒打一耙,上奏一本说本官‘滥用钦差之权,在河南结党营私,刻意铲除异己’,那才是正中其下怀。”

    他转向李衡,声音变得沉稳而充满条理:“你现在去办三件事。”

    “第一,传我的令,将府库里查抄那几家劣绅的家产,先行变卖一部分,购粮买药,在堤坝五里外搭建粥棚,优先安置老弱妇孺。要让所有民夫和百姓都看到,朝廷的钱,用在了哪里。”

    “第二,你亲自去起草一份告示,就说本官体恤民力,不忍竭泽而渔。凡主动输送粮食、石料、木材助工者,无论士绅商贾,本官皆会亲自上奏,为其请功。名单,就贴在粥棚旁边。”

    李衡眼神一亮,立刻明白了这是于大人想借“扬善”之计,来分化本地士绅。

    交代完李衡,于谦的目光又落在张武身:“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你从卫里挑几个最擅盯梢的好手,给我盯死王朴和他那几个屯粮大户之间所有见不得光的勾当!他不是哭穷吗?那就看看他的钱,都流进了谁的口袋;他不是缺人吗?那就看看他的人,都躲在谁的庄园里!记住,本官要的是人证、物证聚在,要让他无可抵赖!”

    张武闻言,脸上露出恍然之色,随即嘿嘿一笑,抱拳领命:“大人放心,末将明白!”

    看着二人领命而去,于谦的目光再次望向那奔腾不息的黄河。

    浑浊的河水卷着泥沙,如同贪得无厌的猛兽,正一寸寸吞噬着两岸的良田。

    他知道,自己此刻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