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奸佞伏诛,狂歌当哭 (第1/3页)
正统元年,夏至已过。
日头这时已经毒得像一盆炭火,直愣愣地从天上往下倒。
紫禁城外的午门,偌大的广场此刻像个蒸笼。
已近午时的空气黏稠得犹如一团化不开的麦芽糖浆。
它混杂着尘土、汗臭、尿骚和牛马的腥膻,油腻腻地捂在每一个人的口鼻之上。
今日,正是问斩之期。
斩的是前司礼监掌印王振的“义子”,原锦衣卫指挥使马顺。
斩的是“干儿”,原司礼监随堂太监毛贵。
斩的是“侄儿”,原锦衣卫指挥佥事王山。
还有那批从工部、内官监攀扯出的十几名罪大恶极的贪官污吏们。
这是一场迟来的清算,更是一场献祭给全京师百姓们的盛大法典。
午时刚到,广场四周便已是人山人海。
尤其是当看到囚车驶出刑部大牢时,瞬间整个京城都沸腾了。
贩夫走卒、提笼架鸟的闲汉、闻讯而来的外地客商,将所有能站人的地方都挤得水泄不通。
茶楼的窗户、酒肆的栏杆,甚至连远处民房屋顶的瓦片上,都挂满了探头探脑的人影。
在这人操人海中。
一群头戴方巾,身着青衿的国子监监生们,呼朋引伴,占据了离法场最近的一处石台。
他们神情间满是激昂与期待。
他们高谈阔论,引经据典。
在这些国子监监生的眼中,今日伏诛的,早已不是马顺、毛贵这些具体的血肉之躯。
而是《汉书》、《唐鉴》里那些被钉在史书耻辱柱上的奸臣贼子们,全都从故纸堆里活了过来,又将要在他们眼前死上一遍。
士子群中,唯有商辂一人,紧紧抱着一本被翻得起了毛边的《春秋》。
他没有参与身旁同窗的兴奋议论,目光凛然,死死盯着远处的囚车。
他今日来,不只为看热闹,更为亲眼见证“国法清明,奸佞伏诛”的这一刻,好为自己胸中所学那煌煌大义,寻一个滚烫的注脚。
“弘载兄!”身旁一名同窗用胳膊肘碰了碰他,低声笑道,“此等大快人心之景,你还抱着书做什么?今日看的,可是活的《春秋》!”
商辂没有回头,目光依旧死死锁着囚车说道:“我捧着这死的,才能更好的看懂这活的。”
他身旁,一个推着独轮木车的壮汉,车上还装着半车未卖完的青菜,此刻也顾不上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