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之术 (第2/3页)
向韩、赵求助。
韩、赵两国大兵压境,打得魏惠王节节败退。然而,赵国是想将魏国一分为二,以弱其国;韩国是想灭掉魏国,得其疆土。韩、赵两国谈不拢,就分道扬镳。
魏惠王继位,充分发扬魏文候、魏武侯两代人的精神。北围困邯郸、南攻新郑、西伐秦国、东攻齐国、南制楚国。可惜,魏国用武太甚,承受不起国力。
魏赵邯郸之战,虽是攻破邯郸,但自己也元气大伤。赵成侯为了保住赵氏江山,号召诸侯伐魏。魏国占领了邯郸,对赵氏来说是灾难,但对诸侯而言,又何尝不是。与之,合攻魏国的计策,便悄然形成。
当然呢?其他诸侯只是象征出兵,摇旗呐喊助威而已。齐威王却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起兵十万救赵。这就是后来的典故...围魏救赵。
桂林一战,齐国击败魏国,齐将田忌、孙膑,击败不世名将庞涓,引发中原一场强烈地大地震。中原诸侯都看到了齐国的实力。齐国大有取代魏国,成为天下霸主的地位。
然,魏国觉得齐国不过是运气好罢了,并没有放在心上。
数年后,魏国休养生息,打破周礼,都行王道。魏惠王也是第一个中原诸侯称王的男人。
魏惠王称王,诸侯要么,前去恭贺;要么,默不作声;要么,就是大骂魏国不义;要么,就是反对。
其中,反对之声,最为激烈者,莫过于韩国。
魏惠王见弱小地韩国,敢反对自己。于是,打算杀鸡儆猴。
魏、韩,五战,韩国皆败。韩国凭借新郑城地坚固,与之决战,并派使者,前去齐、赵两国求助。
齐威王为了证明自己是山东诸侯第一。于是,再一次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攻伐魏国。田忌、孙膑还是用了十年前的计策,只不过这一次是围魏救韩。
马陵之战,齐国大国全胜。魏之名将,战败而亡。庞涓死后,魏再无名将。从此之后,魏国一路走下坡路,虽有魏襄王简短中兴,但也改变不了魏国落败的趋势。
魏国落败,齐国成为东方第一强国。
齐宣王趁着燕国子之之乱,起五都之兵及北地之众,攻伐燕国。齐国不愧是强国,不足六十日,就攻破燕国国都蓟城。
可惜,这段时期,不是庸主的年代。
秦国有秦惠王,魏国有年轻地魏襄王(继位之时,敢号召诸侯攻秦;又联合诸侯,伐楚;随后又联合诸侯,伐齐。这时候的魏襄王还是很不怕事之主),赵国有赵武灵王,楚国有楚怀王,韩国有韩宣王(韩国第一个称王的男人;敢于和魏国作对;护送燕质子归国;不将齐宣王放在眼中;蔑视秦国,不与之为伍),还有赵国扶持的燕昭王,宋国宋康王、中山国的中山衅王等。
齐宣王仗着国力与诸侯开战。再燕地,与赵国及赵国支持下的燕昭王开战;再濮水之边,与秦、韩、魏三国开战。此时的齐国的实力,还没到挑战天下诸侯的时候。
于是,燕地得而复失,濮水之边败给诸侯。
好在齐国,不愧是第一强国、复国、大国,短短几年时间就恢复了元气。
及至到了齐闵王,称东帝、不谋秦、攻灭宋国。燕昭王抓住时机,以乐毅为将,号召诸侯攻齐。齐国不仅被诸侯大败,齐闵王也惨死,还险些灭国。若不是燕昭王甍逝,燕惠王忌惮臣下,赶走乐毅,田单以火牛车破燕军,光复齐国。
齐国,经过此役,也大伤元气。从此,也一蹶不振,及至灭国。
齐、楚,越,三国陷入混战。楚怀王趁着齐国的目光在中原盯着赵国。秦国陷入诸公子之乱。赵国在大举攻灭中山,干涉秦国内政。韩、魏、燕三国,休养生息。楚怀王抓住时机,攻灭春秋五霸之一的越国,成为大江上最大的巨无霸。大江中下游,成为楚国内流河。
楚国灭越,便有问鼎中原,饮马黄河,破中原,并天下之志。
齐宣王为了重新树立中原霸主地位,号召诸侯伐楚。赵伐中山,秦陷内乱,燕不通中原。韩、魏为了自保,响应号召伐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