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赵武灵王英雄传 > 第三百四十四章 亡秦雪耻

第三百四十四章 亡秦雪耻

    第三百四十四章 亡秦雪耻 (第3/3页)

秦王本以为此次和楚国交锋,输得一败涂地。然,寿烛、吕礼等秦臣以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劝说秦王。这八个字又让秦王重新看到了希望。秦王年少气盛,自然不甘心失败。于是,召集大臣商议,伐楚之事。

    秦王心里早有盘算,秦不攻楚,楚必攻秦。楚国虽立新王,但朝局不稳。他要趁着楚国新王尚未立威之时,先发制人。唯有再次击败楚国,才能提高秦国的地位。当然呢?楚王讥讽他,不能用武力夺取楚国疆土。今日,他就用武力,击败楚人。以此告诉楚人,秦国何惧。

    既然楚王不愿意割裂疆土,他就用武力取之。

    秦国三败楚国,士气大振。秦国君臣早已摩拳擦掌,想要再次教训楚国。楚国欺压秦国日久,曾压迫秦国喘不过气。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秦国有能力欺压楚国,岂能就此收手。

    秦国廷臣一片附和,主张攻楚。诸臣皆道:“楚人不知天高地厚,我们就给他们一个教训。”

    秦王见诸臣都主张伐楚,信心倍增,以芈戎为将,提兵十万攻楚。此次伐楚,不仅是夺得楚国的疆土。同时,也是为了告诉楚人,属于楚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秦国出兵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郢都。

    楚王熊横刚继位,秦国就出兵。这对新楚王来说,也是一道严峻的考验。胜了,他的地位,牢不可破。败了,引发的后果,将会难以想象。

    新楚王在大殿召集群臣商议,问道:“秦国出兵攻我,为之奈何。”

    昭雎厉声道:“战。”

    子兰问道:“楚国元气大伤,何以战。”

    屈原厉声道:“亡秦雪耻,为国而战。”

    上官大夫问道:“楚国国力大损,国库消耗甚大,何以战。”

    上柱国熊彪也道:“王上被困秦国,乃奇耻大辱。为国雪耻,是我大楚男儿的血色。不战,岂不是令天下人讥笑。秦人欺我太甚,岂能不战。”

    靳尚冷言冷语道:“楚国经不起大战,还是主和。”

    屈原怒喝道:“泱泱大楚,岂能不顾国耻。何人敢言求和者,岂配为楚国男儿。”

    新楚王是昭雎和屈原拥立。自然会有很多人不服。此次,秦人攻楚,在昭雎、熊彪、屈原等主战派支持下,成一片压倒优势。新楚王见状,问道:“以何人为将,迎战秦人。”

    楚国大殿高勋武将皆是,你看我,我看你,各怀鬼胎。

    这些人想的是什么,昭雎岂能不知。楚国不是不能战,而是这些人不愿为楚国而战。这些人为已计较,不为国出力。朝中这些高勋武将,不愿出战,就是为了保存实力。甚至,有的人期待着楚国战败。如此,他们就可以利用这场战败,大做文章,驱逐屈原和昭雎。

    屈原、熊彪等人虽然主战。但,丹阳一役,屈氏男儿,惨遭灭顶之灾,一蹶不振。垂沙之役,唐昧战死,申息之师尽丧。重丘数战,景翠战败,景缺战死,景氏男儿所幸无几。众武将为了保存实力,又忌惮秦人。

    能战,且有号召力之人,又不惧秦人。非令尹昭雎麾下的昭氏男儿。然,昭氏男儿是稳定朝局最关键的一支军队。楚王被囚,太子质于齐,楚国未乱,这是因为这支军队力挽狂澜。

    昭雎也知,这支军队离开郢都,前去迎战秦人。胜了,别有用心之人,自然不敢犯上作乱;败了,引发的后果,不敢想象。昭雎和屈原,再也没有能力制衡,郢都多重复杂的势力。然,国难当前,容不得他们考虑太多。

    昭雎权衡利弊,出列道:“臣,愿往。”

    屈原闻言,忙道:“令尹。”

    昭雎知道他要表达的话,截断道:“左司徒不用担心。我曾攻韩、魏,亡越、平叛,战绩赫赫,才能位居令尹。秦人来攻,身为大楚男儿,岂能不征战疆场,以报家国。”

    屈原也明白,眼下只有令尹是最合适、最可靠的人选,行礼道:“一切拜托令尹了。”

    昭雎振臂高呼道:“亡秦雪耻,以卫家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