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格物深耕,器物里的道器相生 (第2/3页)
“理”能落地成“器物”,“器物”里又透着对人的关照,“道”与“理”便不再是对立的词,而成了一件事的两面。
(二)镜片后的“见”
格物学堂的光学室里,新磨制的望远镜正对着窗外的槐树。苏晴扶着镜筒,看着远处槐树上的鸟巢——连鸟雀的羽毛纹路都看得一清二楚,忍不住惊叹:“这镜片真神了!比宫里的千里镜清楚十倍!”
林薇正在旁边记录镜片的弧度数据:“西域的匠人说,镜片的‘屈光’原理,就像水流过不同坡度的河床,光线遇到不同厚度的玻璃,也会‘转弯’——这就是‘理’。但咱们磨镜片时,特意把镜筒做得轻些,让巡城的士兵能单手提握,这便是‘用’,是‘道’要贴着日子走。”
赵磊拿着望远镜走到校场,见士兵们正在用新制的“测距仪”练习瞄准——这仪器能算出目标的距离,比单凭肉眼估算精准得多。领兵的周猛拍着测距仪笑道:“以前射箭靠‘感觉’,现在靠‘算’,准确率提高三成,这‘理’能救命,就是最大的‘道’!”
消息传到暖阁时,陈默正在看沈知他们写的《格物应用录》,里面记着各种器物的“理”与“用”:“水车齿轮,齿距三寸为‘理’,转一圈浇三分地为‘用’;粮票水印,西域染法为‘理’,百姓认得出、信得过为‘用’……”
“你看,”陈默把册子递给众人,“他们已经不用‘道’和‘理’这两个字了,因为已经融在一起了。就像这册子,说的是‘器物’,想的是‘百姓’,这便是最好的‘道器相生’。”
林薇想起光学室里的镜片,突然笑道:“其实最早的镜片,是西域商人用来做放大镜看账本的,咱们改成望远镜帮士兵守城,这‘理’没变,‘用’却换了个地方,更贴咱们的日子——这大概就是‘格物’的真意,不是照搬别人的‘理’,是让‘理’长出咱们自己的‘道’。”
(三)学堂外的“生”
格物学堂的器物开始往各地流传时,正是春耕时节。河北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