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侠魂入宋室,潜龙暂隐踪 (第3/3页)
“这小子,天生是块打仗的料。”孟珙常对着副将感叹,看着孟之继在演武场上挥汗如雨的身影,眼中满是欣慰。他从不在孟之继面前提临安旧事,却总在每年春秋两季,安排他以“探亲”为名回京城。
进宫的次数不多,每次都像一场精密的潜行。孟之继换上寻常士族子弟的青布长衫,由亲兵护送着从侧门入宫,直奔杨桂枝的寝宫。见面总是隔着一道屏风,杨桂枝问他学业,问他箭术有没有长进,絮絮叨叨说些江南的梅开了、蚕桑始了,绝口不提朝堂之事。
有次孟之继练枪时伤了胳膊,杨桂枝隔着屏风摸到他包扎的伤口,指尖微微发抖:“怎么这么不小心?襄阳风硬,练武时记得多穿件衣服。”她从袖中取出个锦囊,里面装着晒干的三七与当归,“这是宫里的方子,敷上能化瘀止痛。”
孟之继捧着锦囊,鼻尖忽然发酸。他知道,这位母后视他如性命,却不得不亲手将他推开,只为换他一世平安。
在孟珙的教导下,孟之继长到十岁时,就已能与军中老将推演兵法,弓马娴熟更是冠绝营中。他常站在襄阳城头,望着汉水奔腾东去,心里清楚,自己早已不是那个只想安稳度日的退役雇佣兵。这乱世烽烟,这大宋河山,不知不觉间,已在他心里扎了根。
今年的雪来得格外早,襄阳城头的角楼被裹在铅灰色的云层里,风卷着雪沫子抽打在朱漆柱上,发出呜咽般的声响。孟之继裹紧了身上的貂裘,望着城下被白雪覆盖的护城河,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那枚龙纹的玉佩。
这玉佩是生母杨桂枝打小送他的,玉质温润,雕工却带着几分刻意的粗粝,像是怕太过精巧引来旁人注目。就像他这个人,在襄阳军中虽说是孟帅的养子,却始终活得像层窗纸,人人都知道他身份特殊,却没人敢真正捅破那层窗户纸。
“公子,该回营了。”亲兵王大用捧着件更厚实的披风走过来,靴底在积雪里碾出咯吱的轻响,“方才接到京里来的信,说是宫里……那位身子不大爽利。”
孟之继的指尖猛地收紧,玉佩边缘硌得掌心生疼。他转过身时,风雪恰好扑在脸上,把眼底翻涌的情绪冻成了一层薄冰。“备马,”他声音压得很低,像是怕被风卷走,“去见义父。”
帅府书房里燃着上好的银骨炭,暖意烘得人昏昏欲睡。孟珙正对着一幅舆图出神,花白的鬓角在烛火下泛着霜色。听见脚步声,他头也没抬:“看过今日送来的塘报了?”
“看了。”孟浪走到桌前,目光落在舆图上用朱砂标出的几处,“蒙古人在信阳一带增兵了,恐怕开春就要有动作。”
孟珙终于抬眼,浑浊的老眼里闪过一丝锐利:“你觉得他们会先打哪里?”
“随州。”孟浪指尖点在舆图上的一处城郭,稚嫩的声音接着说道,“随州城墙新修过,粮草也足,蒙古人若想打通南下的通道,必然要先啃下这块硬骨头。他们惯用围点打援的法子,咱们得提前在枣阳布下伏兵。”
孟珙沉默片刻,缓缓点头:“跟我想的一样。明日你带五百骑兵去枣阳,把防务再仔细查一遍。”
“之继,”孟珙和孟之继走出营帐,一同走上城楼,又将披风搭在他肩上,“史相公上个月薨了,理宗皇帝亲政了。”
孟之继握着城垛的手微微一紧。
“陛下让人捎了信,”孟珙看着他,眼中带着期许,“说襄阳是大宋北门,让你好生历练。”
同时送来的还有一柄镶嵌着宝石的匕首,说是皇帝赏赐。孟浪握着那冰凉的刀柄,忽然明白,这位从宗室旁支登上皇位的皇帝,心里什么都清楚。他感念杨桂枝与史弥远的扶持之恩,也默认了自己的存在,却始终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仿佛在无声地提醒着什么。
孟之继抬头望向北方,远山如黛,隐约能听见风里传来的战马嘶鸣。他知道,属于孟之继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而这襄阳的每一块城砖,每一寸土地,都将见证他如何以侠魂铸剑,护这风雨飘摇的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