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蔡州城外计,少年露锋芒 (第1/3页)
蔡州城外的寒风卷着雪沫,打在宋军的帐篷上噼啪作响。孟珙勒住马缰,望着前方那座被冰雪覆盖的城池,眉头紧锁。城墙之上,蒙古人的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隐约能看到守城士兵的身影,透着一股困兽犹斗的凶悍。
“将军,忠顺军已在城南扎营,等候您的号令。”副将赵勇催马上前,声音被风吹得有些破碎。
孟珙点了点头,调转马头:“走,去看看。”
忠顺军的营地扎得规整,黑色的“孟”字大旗在风雪中挺立,帐篷之间的通道清扫得干干净净,巡逻的士兵步伐稳健,甲胄上的积雪都来不及抖落,却丝毫不见懈怠。见到孟珙过来,营中士兵纷纷抱拳行礼,声音洪亮,竟压过了风声。
“末将孟之经,参见父亲!”长子孟之经一身戎装,迎了上来,脸上带着风霜,眼神却很亮。他身后跟着几个年轻将领,皆是孟家子弟或忠顺军的老部下,个个精神抖擞。
孟珙翻身下马,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辛苦了。这几日蔡州城有何动静?”
“蒙古人倒是老实,除了每日在城头巡查,没敢出城半步。”孟之经递上一份军情简报,“不过城中粮草怕是撑不了多久了,昨日见他们从城上往下扔冻饿而死的尸体,动静不小。”
孟珙接过简报,匆匆扫过,眼中闪过一丝冷意:“金狗困守孤城,已是强弩之末。只是蒙古人那边……”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只见一队蒙古骑兵簇拥着一顶毡帐,朝着宋军营地方向而来,为首的是蒙古宗王大将塔察儿的亲卫统领。
“孟将军,我家将军请您去中军大帐议事,商议破城之计。”亲卫统领翻身下马,用生硬的汉话说道,眼神里带着几分倨傲。
孟珙不卑不亢地颔首:“知道了,某家这就过去。”
赵勇在一旁低声道:“将军,蒙古人向来反复无常,此番会盟怕是没那么简单,要不要多带些人手?”
“不必。”孟珙整理了一下衣袍,“他们要的是蔡州城,眼下还不会与我等撕破脸。”他对孟之经道,“看好营地,我去去就回。”
蒙古人的中军大帐设在城北,与宋军营地遥遥相对。帐内暖意融融,烧着上好的银炭,塔察儿还未到前线,此时的先锋官是张柔。正与几个蒙古将领围坐在火炉旁饮酒,见孟珙进来,只是抬了抬眼皮,语气平淡:“孟将军来了,坐。”
孟珙也不介意,在他对面的毡垫上坐下,开门见山:“张柔将军,蔡州城破在旦夕,不知贵军可有定计?”
张柔灌了口酒,抹了把嘴:“蔡州城防坚固,硬攻怕是要折损不少人手。依我看,不如先断了他们的水源,再在四周堆柴,火攻!”
旁边的蒙古将领纷纷附和,七嘴八舌地说着火攻的好处,仿佛已能看到蔡州城化为火海的景象。
孟珙却摇了摇头:“不妥。蔡州城内尚有百姓,火攻之下,玉石俱焚,未免太过残忍。况且城墙是砖石结构,火势未必能烧垮,反倒会让金人抱必死之心,拼死抵抗。”
“孟将军是觉得不仁?”张柔脸色一沉,眼中闪过凶光,“打仗哪有不流血的?妇人之仁只会误事!”
“某家只是就事论事。”孟珙毫不畏惧地迎上他的目光,张柔作为大宋叛将,自知气势不足,也有所缓和。
“我军与贵军会盟,是为灭金,不是为屠戮百姓。况且蔡州城地势低洼,城西有一条护城河与汝水相通,若能掘开河堤,引水灌城,既能破城,又能减少伤亡,岂不是更好?”
帐内顿时安静下来。蒙古将领们面面相觑,显然没想到这个法子。张柔沉思片刻,猛地一拍大腿:“好!就依孟将军之计!明日我军攻北门外围,吸引金人注意力,你宋军负责掘堤,如何?”
“一言为定。”孟珙起身抱拳,“某家这就回去部署,明日拂晓准时动手。”
离开蒙古大营时,雪下得更大了。孟珙回头望了一眼那座灯火通明的毡帐,眼中闪过一丝警惕。蒙古人的野心,绝不止于灭金,今日的合作,不过是权宜之计。但眼下,先拿下蔡州城再说。
回到忠顺军营地,孟珙立刻召集众将议事。帐内点着牛油大烛,将众人的影子投在帐壁上,忽明忽暗。
“父亲,蒙古人真会如约配合?”孟之经有些担心。
“他们要蔡州城,自然会配合。”孟珙指着地图上的汝水河道,“之经,你带五千忠顺军,今夜悄悄绕到城西,找到河堤最薄弱处,备好工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