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我在襄阳那些年 > 第二十二章 潭边夜语

第二十二章 潭边夜语

    第二十二章 潭边夜语 (第2/3页)

力,布满了老茧与伤痕;黄蓉的手纤细灵巧,指尖却也因常年制药、持针而磨出了薄茧。两只手紧紧握着,仿佛握着彼此的性命,握着这座风雨飘摇的江湖路。

    黄蓉在睡梦中轻轻动了动,将郭靖的手握得更紧了。榻上的郭靖似有所觉,紧锁的眉头,悄然舒展了些许。

    “疼吗?”她的声音很轻,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郭靖摇了摇头,看着她眼下的乌青,沙哑道:“蓉儿,你瘦了。”这半年来,她为了寻他,定然吃了不少苦。

    黄蓉眼圈一红,却强笑道:“胡说,我这是历练出精悍了。”嘴上说着,手上的力道却放得更轻了。

    孟之继站在门口,看着这一幕,悄然退了出去。他找了把院中的竹椅坐下,望着院外随风摇曳的芦苇,心中百感交集。襄阳城破后的半年,他以为黄蓉早已远遁江南,却没想她竟一直在暗中追查郭靖的下落,甚至不惜以身犯险,联合瑛姑设下这营救之计。这份情意,着实令人动容。

    “孟兄弟,还没休息?”

    身后传来黄蓉的声音,孟之继回头,见她端着个空药碗走出来,额前的碎发被汗水濡湿,贴在脸颊上,却更显清丽。

    “郭夫人。”他起身相迎,目光落在她略显疲惫的脸上,“郭大侠的伤势……”

    “多亏了瑛姑的药,暂时稳住了。”黄蓉叹了口气,在他对面的竹椅上坐下,“只是他受的刑太重,筋骨都伤了根,怕是要静养许久才能恢复。”她抬眼看向孟之继,眼中带着真切的感激,“这次多亏了你及时出现,否则我和瑛姑就算能冲散蒙古兵,也未必能顺利带靖哥哥出来。”

    “郭夫人言重了。”孟之继摇头,“郭大侠于襄阳有大功,我岂能坐视不理。”

    黄蓉笑了笑,月光透过竹篱洒在她脸上,柔和了她眉宇间的风霜:“说起来,自襄阳一别,孟兄弟倒是变了许多。”

    “哦?”孟之继挑眉,“哪里变了?”

    “气质。”黄蓉托着下巴,认真打量着他,“从前在襄阳,你虽勇猛,却总带着点少年人的锐气。如今再见,倒添了几分沉稳,像柄藏在鞘中的剑,看着平和,却藏着锋芒。”她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听说你在黄州重整忠顺军,还建了水师?”

    孟之继没想到她竟也听说了这些,点头道:“只是刚起步,算不得什么。”

    “这就很了不起了。”黄蓉语气诚恳,“襄阳失守后,多少人消沉避世,你能在这般乱局中拉起队伍,这份担当,便是许多老将也比不上的。”她想起在襄阳城头,这个年轻将领几次三番击退蒙古先锋的身影,心中不由生出几分欣赏。

    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从襄阳的旧人旧事,说到如今的时局动荡。孟之继说起收拢四川残部的不易,黄蓉则讲起这半年来追查郭靖下落的艰险——她曾扮成商贩混入蒙古军营,也曾跟着流民辗转千里,若不是偶然得知游显押解囚车会经过黑龙潭,怕是还找不到机会。

    “我以为……你会回桃花岛。”孟之继望着天边的月亮,声音很轻。

    黄蓉沉默片刻,眼中闪过一丝怅然:“桃花岛是家,可靖哥哥在哪里,我的家就在哪里。”她转头看向孟之继,月光下,少年的侧脸轮廓分明,眼中的真诚与关切不似作伪,心中忽然一动,“孟兄弟,你这般帮我们,就不怕过发生意外,为我们夫妇的事耽误了军国大业?”

    “怕。”孟之继坦诚道,“但有些事,比怕更重要。”他看着黄蓉的眼睛,一字一句道,“比如守住心里的道义,比如……护住想护的人。”

    最后几个字说得极轻,却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在黄蓉心中漾起圈圈涟漪。她看着眼前的少年,忽然发现他的目光清亮,像藏着星辰,那份毫不掩饰的关切,让她脸颊微微发烫,连忙移开视线,轻声道:“多谢你。”

    夜渐深,院中的虫鸣渐渐稀疏。郭靖在屋内沉睡,瑛姑的房间也熄了灯。孟之继起身告辞,黄蓉送他到院门口时,忽然踮起脚尖,轻轻抱了他一下。

    “这是谢礼。”她的声音带着点羞赧,很快松开手,转身快步走进屋里,留下一个略显仓促的背影。

    孟之继僵在原地,鼻尖似乎还萦绕着她发间淡淡的药香,心口像是被什么东西填满了,暖融融的。他抬手摸了摸自己的肩膀,那里仿佛还残留着她的温度,忍不住笑了笑,转身回了自己的房间。

    夜半时分,孟之继被渴意弄醒,起身去院角的水缸打水。刚走到廊下,忽然听到东侧房间传来低低的说话声,是黄蓉和瑛姑。

    “蓉儿...”瑛姑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几分难以启齿的犹豫。

    “瑛姑,靖哥哥他……”黄蓉刚开口,声音便有些发颤。她不是没经历过生死,可看着郭靖这副模样,心就像被一只手紧紧攥着,喘不过气。

    瑛姑叹了口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