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我在襄阳那些年 > 第二十三章 歧路分袂

第二十三章 歧路分袂

    第二十三章 歧路分袂 (第3/3页)

    步甲军的营地每日传出“砰砰”的盾牌撞击声,兵卒们穿着厚重的铠甲,在烈日下反复练习方阵推进。有人累得瘫倒在地,被同伴拉起来继续练;有人被盾牌撞得口鼻流血,抹把脸接着冲。孟之继每日都去看,亲自纠正他们的姿势:“重心再低些!盾牌要护住脖颈!三人一组,左右两翼要能互相掩护!”

    弩军的训练更是磨人。清晨的薄雾里,兵卒们瞪着远处的铜钱,眼睛酸涩得直流泪;正午的太阳下,他们举着竹筒,手臂抖得像筛糠,却没人敢放下。孟之继让人做了特制的弩,比寻常的弩更沉、射程更远,他亲自示范:“拉弦要用巧劲,不是蛮干!瞄准要看准星,更要看风向!”有个猎户出身的兵卒,第一次用强弩就射中了百步外的靶心,孟之继当场赏了他两贯钱,引得旁人眼红不已。

    突击兵的训练最是惊心动魄。他们要在泥泞的壕沟里匍匐前进,要攀爬光滑的城墙,要在夜色里穿越布满陷阱的场地。孟之继常带着他们去城外的山地演练,亲自带队攀爬悬崖,教他们如何利用地形隐藏身形。有次演练夜袭,一个兵卒不小心掉进了陷阱,孟之继二话不说跳下去把人拉上来,亲自为他包扎伤口:“记住这次教训!战场上学不会谨慎,丢的就是脑袋!”

    除了各兵种的专项训练,孟之继还定下了合练的规矩。每旬的最后一日,三支部队要配合演练——步甲军列阵在前,弩军在两翼掩护,突击兵则从侧后方迂回,模拟对敌骑兵的攻防。起初,各部队配合生疏,步甲军的方阵常被突击兵“冲散”,弩军的箭雨总落在自己人附近。孟之继不急不躁,一遍遍讲解:“步甲军要稳住阵脚,给弩军争取时间!弩军要注意射程,别误伤自己人!突击兵要瞅准时机,等敌人被缠住了再上!”

    一个月后,变化悄然显现。

    步甲军的方阵走得越来越稳,盾牌相接,密不透风,连孟之继带来的亲兵都很难冲开;弩军的箭术日渐精湛,十箭八中已成常态,有人甚至能射中飞驰的马靶;突击兵更是脱胎换骨,攀爬城墙如履平地,夜袭演练时,常能神不知鬼不觉地摸到“敌军”主帅帐外。

    王大用看着校场上生龙活虎的兵卒,对孟之继叹道:“公子,您这法子是真管用!这才一个月,弟兄们就像换了个人似的!”

    孟之继望着远处的长江,眼神深邃:“这才刚开始。蒙古人还在北方虎视眈眈,咱们多练一分,将来就多一分胜算。”他知道,这些依照前世经验打造的军队,将是南宋对抗蒙古的重要力量。黄州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他要带着这些弟兄,一步步把失去的土地夺回来,把蒙古人赶出去。

    夕阳西下,将校场染成一片金黄。步甲军的盾牌反射着余晖,弩军的箭矢闪着冷光,突击兵的长枪直指苍穹。孟之继站在点将台上,听着此起彼伏的呼喝声,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信念——有这些弟兄在,大宋的江山,就还有希望。

    夜色渐浓,训练仍在继续。火把照亮了兵卒们汗流浃背的脸庞,也照亮了黄州城上空,那片被战火笼罩却从未熄灭的星空。

    训练场上,喊杀声震天。步甲营的士兵手持长枪,练习着整齐划一的刺杀动作;弩兵营则在百步之外设置靶位,箭矢如飞蝗般射出,十有八九能中靶心;突击营的士兵则在泥泞中翻滚攀爬,锤炼体能与意志。

    王大用站在高台上,看着这热火朝天的景象,对身边的孟之继道:“公子,这些日子,蒙古人在四川动作频频,听说新上任的四川制置使杨恢正在召集旧部,打算夺回成都。”

    孟之继点头,目光望向西南方向:“四川不能落入蒙古人手中,否则荆襄危矣。”他沉吟片刻,“传令下去,加强黄州以西的防务,增派哨探,密切关注四川动向。一旦杨恢那边有动作,我们便出兵策应。”

    “是!”

    夕阳西下,将训练场上的身影拉得很长。孟之继站在演武场中央,看着那些挥汗如雨的士兵,心中忽然想起黑龙潭的月光,想起黄蓉转身时的背影,想起郭靖那双写满痛苦的眼睛。

    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不仅要训练出一支能保家卫国的劲旅,还要时刻准备着,应对蒙古人的下一次进攻。而那个藏在心底的身影,或许只能在偶尔的间隙里,想一想罢了。

    “公子,该回营了。”王大用走过来提醒道。

    孟之继回过神,点了点头,转身朝着帅帐走去。夕阳的余晖洒在他身上,将他的影子拉得笔直,像一杆永不弯折的长枪。

    前路注定布满荆棘,但他别无选择,只能一往无前。因为他身后,是需要守护的家国,是尚未实现的诺言,还有……那些藏在心底,不敢轻易触碰的牵挂。

    新忠顺军的旗帜在晚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预示着一场即将来临的风暴。而孟之继知道,他和他的军队,已经做好了准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