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我在襄阳那些年 > 第二十八章 论功行赏

第二十八章 论功行赏

    第二十八章 论功行赏 (第2/3页)

主动牵制别路蒙军主力,余玠将军麾下更是折损了三成弟兄。他们所求的,并非厚禄高官,而是朝廷的认可与体恤。若有功不赏,不仅会寒了前线将士的心,更会让天下人觉得朝廷有功不录,日后谁还肯为大宋效命?”

    彭大雅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他是公认的名将,在军中威望极高,这番话让不少中立的大臣也暗暗点头。

    史嵩之却不为所动,反而冷笑道:“彭制置使此言,未免危言耸听。朝廷岂会有功不录?只是如今国用艰难,暂缓行赏,亦是权宜之计。彭制置使久在军中,当知粮草辎重之重要,若为一时之赏,耗尽国库,他日再有战事,何以支撑?”

    他顿了顿,又道:“何况,武将权势过重,非国家之福。汉唐之鉴犹在眼前,若因封赏过厚,让孟家军尾大不掉,恐生祸乱。臣此举,亦是为陛下分忧,为大宋社稷着想。”

    这话就说得极为露骨了,几乎是直指孟家军可能拥兵自重。武将们听得心头火起,若不是在朝堂之上,怕是早已忍不住发作。

    宋理宗坐在龙椅上,一直默不作声,此刻终于开口了。他的声音温和,却带着帝王的威严:“史丞相与彭制置使所言,皆有道理。史丞相忧心国帑,是为大宋的家底着想;彭制置使体恤将士,是为大宋的根基着想,都没有错。”

    众人都安静下来,听着皇帝的决断。宋理宗亲政不久,虽有振兴之志,但也深知朝堂制衡之术。史嵩之代表的文臣集团与孟珙代表的武官集团,是他需要平衡的两股力量。他既不能让史嵩之太过专权,打压武将,以免削弱国防;也不能让武官集团权势过大,威胁到朝廷的统治。

    史嵩之阻挠封赏,固然有打压武官的私心,但也确实点出了国库空虚的现实,且其背后的文臣集团是朝廷稳定的重要支撑,宋理宗不便直接反对,这是他制衡之术的一部分。

    但另一方面,襄阳大捷是难得的胜仗,若真如史嵩之所言,“略加褒奖即可”,那必然会让前线将士心寒,动摇军心,这是宋理宗绝不愿看到的。他亲政初期,还颇有几分英明,深知军心士气对于摇摇欲坠的大宋有多重要。

    沉吟片刻,宋理宗缓缓道:“国库空虚,朕知晓;将士劳苦,朕亦知晓。所谓论功行赏,不可过滥,亦不可过苛。”

    他看向史嵩之:“史丞相所虑,朕明白。但赏罚分明,方是立国之本。若有功不赏,何以激励后人?”

    又转向彭大雅:“彭制置使,将士们的功劳,朝廷记在心里。但如今国用确实紧张,封赏之上,需稍作斟酌,不可铺张。”

    彭大雅、余玠躬身道:“臣遵旨。将士们只求朝廷公允,不敢奢求铺张。”

    宋理宗点了点头,朗声道:“传朕旨意:京湖制置使孟珙,收复襄阳,居功至伟,晋封武功郡侯,宁武军节度使,食邑千户,赏黄金百两,锦缎五十匹;副将王虎臣等将,各依其功,或升军衔,或赏银帛,具体名录,由枢密院会同兵部拟定,三日之内呈朕御览。”

    “其余参与襄阳之战的将士,凡有战功者,皆记录在案,赏钱二十万贯,由户部拨付,分发至各军,以资抚恤。”

    旨意一下,殿中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压抑不住的喜悦——尤其是武将们,脸上都露出了释然的笑容。这份封赏,虽不算极尽丰厚,但对于浴血奋战的将士们来说,已是足够的认可。孟珙晋封郡侯,算是实至名归,其余将士也有赏钱,算是兼顾了各方。

    史嵩之脸色有些难看,他原本想大幅削减封赏,甚至只给些虚衔,没想到宋理宗最终还是下了这样的旨意。但他也明白,这已是皇帝能给出的平衡之策,再争辩下去,反而会惹恼皇帝,只能躬身领旨:“臣遵旨。”

    宋理宗看了他一眼,又道:“史丞相,粮草调度之事,关乎军国大事,日后切不可再有所延误。此次襄阳之战,若非将士用命,后果不堪设想。你身为枢密使,当引以为戒。”

    史嵩之心中一凛,连忙道:“臣谨记陛下教诲,不敢有误。”他知道,皇帝这是在敲打他,提醒他不要在军务上再做手脚。

    彭大雅与余玠等武将齐齐躬身:“谢陛下隆恩!”声音洪亮,充满了感激与振奋。

    退朝之后,武将们簇拥着彭大雅走出紫宸殿,余玠兴奋地说道:“彭帅,陛下还是明事理的!史嵩之想压着咱们,没那么容易!”

    彭大雅却没有那么兴奋,他望着远处宫墙的飞檐,沉声道:“史嵩之虽暂退一步,但他的心思,咱们都清楚。日后在军中行事,更要谨慎,不可授人以柄。此次封赏,既是荣耀,也是责任。咱们唯有守住这大宋的江山,才对得起陛下的信任,对得起牺牲的弟兄们。”

    余玠重重点头:“彭帅说得是!史嵩之要是再敢在背后搞小动作,咱们就跟他周旋到底!”

    阳光透过宫殿的朱红梁柱,洒在他们身上,映出坚毅的身影。朝堂上的风波暂歇,但围绕着权力与责任的博弈,却远未结束。而襄阳城头的春风,正一路南下,吹向临安,也吹向大宋的万里江山,只是这春风之中,既有希望,也藏着隐忧。武将们知道,收复襄阳,只是漫长征途上的一步,接下来要走的路,还很长,也很艰难。

    数日后,朝廷的封赏旨意由内侍亲自送到襄阳,孟珙率众将在帅府接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京湖制置使孟珙,督师有功,收复襄阳,厥功至伟,特加授京湖安抚制置使、宁武军节度使,总领襄阳及周边诸地防务,治所迁江陵,统筹荆襄军政要务,钦此!”

    孟珙叩首接旨,声音沉稳有力:“臣,谢陛下隆恩!”他起身时,鬓边虽已染霜,腰杆却挺得笔直。将治所设在江陵,既能居中调度荆襄防务,又便于辐射四川、江淮,可见朝廷对他的倚重。

    内侍接着宣读:“王虎臣,勇冠三军,屡破强敌,擢升淮西宣抚使,依旧归京湖制置使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