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93章 革新汉语

第93章 革新汉语

    第93章 革新汉语 (第3/3页)

官府的公职人员,必须进行普通话和简化字考核,考核不过关的不予录用。

    所有到官府办事的百姓尽量用普通话和简化字表达其办事意愿,如因拒绝或不会使用普通话、简化字无法在官府办事的,责任由该人自己承担。

    商人交易时,应尽量采用普通话,清楚表达要交易的物品、价格等重要信息,避免因表达不清造成损失。

    百姓有使用自己方言的权利,可以在非正式场合用方言俚语进行沟通,朝廷不作强制规定。

    旨意的中心思想就是,刚柔并济、堵疏解合,凡是和利益相关的,必须要使用普通话和简化字,和利益无关的,可以有自己的空间,让居民自己选择。

    李纯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人会跟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作出选择,上学、公职、经商和很多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普通话和简化字最终会被绝大多数人接受。

    按照朝廷的旨意,学校和官府成为推广普通话和简化字的主阵地。教育部要求,从元和十四年起,凡是新任教师,必须通过普通话和简化字的考试,才能颁发证书,被各个学校聘用。

    人事部发布政策,全国的官员和其他公职人员要带头学习和掌握普通话、简化字,对于普通话和简化字掌握较好的,优先予以提拔使用。各地官府也先后发出布告,凡是到官府办事涉及文书的,以后一律采用简化字,否则不予受理。

    襄人地区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虽然新罗、扶桑、骆瓯等大部分襄族都在使用汉字,但是也有些少数襄族还在私下使用着一些古老文字,这次全部被禁用了,引起了一些小的反弹,所幸影响不大。

    从此,那些有机会上学的襄人精英分子,学习普通话、简化字,利用掌握汉语、汉字的优势,华襄两面都吃得开,在做官、经商方面获得了较大的优势。

    普通襄人,继续沿用本民族的语言习惯,倒是相安无事,需要到官府办事时,就花钱请那些懂汉语、汉字的襄人代写文书,帮着跟官府沟通,也算顺畅。

    李纯整天忙于各种政事,转眼就到了元和十四年春。有天,李纯有点空闲,就到杜秋妃那里走动一下,看到杜秋妃正陪着儿子李凑学习文化。

    李凑已经七岁了,当年年7月下旬就要入读一年级,杜秋妃要给他提前补一点基础文化课,省的入学测试时露丑。

    李纯跟白居易交代过,皇族和朝官的子女入小学不受名额限制,但是也是要进行基础的语数文化测试,那些狗屁不通的学生,学校有权拒收。小学到初中,按照二比一的比例淘汰,经常玩乐、学习不好的官宦子弟也会被淘汰掉。

    作为皇帝的子女,学校自然不敢拒收,但是李纯不想让孩子从小就享受特权思想,要求学校不问学生身份,一律要进行测试。

    虽然对皇族和官员子女入学比例放的比较开,但是同样也是有竞争和淘汰,每往上一个阶段都要淘汰一半的人员,各个皇族和官宦人家也有压力,对孩子的学习也是非常操心。

    杜秋妃一儿一女,女儿才三岁,儿子李凑正要入学的年龄,杜秋妃自己也有些文化,平时空闲时间多,就花一些时间教李凑基本的个位加法和一些简单的汉字。

    杜秋妃看到李纯来了,就让宫女带着李凑先去玩会,自己过来服侍李纯。

    李纯道:“孩子的学习从小就要抓,不管是什么身份,都要学点文化知识,男人还是要有些能力,以后李凑的学习,你要多操心。”

    杜秋妃说:“以前皇家和官宦人家的孩子,都是请人在自己家里教,好差没有个比较,现在都聚集到一个学校里读书,经常进行考试排名,小学学习差了就读不了初中,初中不行就读不了高中,不努力学习的学生,一考试排名全露馅了,家长不操心不行。”

    李纯道:“古人说选贤任能,就是要有竞争机制,把肯学习、有能力的人选拔出来,放到重要的岗位上。朕想好了,以后皇家的子女如果有能力,可以从政从商,也可以从事科学文化事业,不能继续靠着皇家的爵位吃老本。朕即位前就分封的诸王,朕不好改变,但是朕的儿女们不能再享受那样的待遇,以后要逐步削减皇家人员的爵禄待遇,让他们找一个合适的职业去干。”

    杜秋妃说:“陛下这个主意好,逼着皇家的孩子学点知识,不然都游手好闲不是办法,但是哪有那么多合适的职业来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