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146章 发展符真

第146章 发展符真

    第146章 发展符真 (第2/3页)

    “采矿业毕竟利润丰厚,肯定要让襄人分一杯羹,可以这样,那些矿场的普通工人可以用夷人,但是薪资较高的普通管理和技术人员,则必须用襄人,这样就可以做到华襄夷三族兼顾。”

    元稹说:“先这样执行吧,很多事情都是边改革边摸索,农业和商贸业你也想点办法促进一下,这些都是我们符真路可以搞,又能见效的行业。”

    李德裕说:“符真路这个地方,土地肥沃,盛产稻米,稻米不仅产量高,而且味道也好,我感觉有很大销路,我看发展舂米行业也不错,大米舂出来以后再出口到国内,也可以赚一些钱。”

    元稹说:“搞舂米和粮食出口,倒也是一个办法,但是舂米会用到机器,这不就和朝廷的政策相违背了?”

    李德裕说:“虽说朝廷只放开了采矿业和冶金业,但是我们符真路的米也不可能拉到国内去舂,卑职倒是有个想法,符真路一带河流众多,何不搞一些水磨房,用水力来舂米,如果用机器舂米的企业,就让华人企业来办。”

    元稹说:“你这个想法倒是比较务实,华襄夷三族都可以参与,最后舂出来的米可以在同奈港汇集,运到国内去卖。”

    李德裕说:“不光可以搞大米生意,这里盛产椰子、榴莲、芒果、山竹等水果,现在有了快船,可以拉过去到国内推销一番,肯定会有些人爱吃,也可以给那些夷人种植户增加收入。”

    元稹说:“你说的对,夷人主要从事农业的居多,如果大米和水果好卖,也可以给他们带来一些收入,对于稳定人心至关重要。”

    元稹推出的允许在城市郊区买地的政策,原来以为很多夷人未必肯卖地,没想到竟然推行的还算顺利。

    唐朝设立符真路以后,隆安府的夷人逐渐形成两种心态。第一种认为唐朝实力强大,华襄两族自然占优,夷人应该向他们多靠拢,谋求更高的发展机会。第二种则认为,夷人在隆安府地位低,在这里生活很憋屈,想离开这里。

    抱有这两种心态的人,都愿意将土地卖掉。第一种心态夷人,卖了地以后,就可以享受优待政策,进城安置,在城内务工,挣得钱比种地多。

    第二种心态的夷人,卖掉土地以后,反其道而行之,跑到远离城市的纯农村地区买地或者垦荒,和其他夷人一起生活,对华襄两族眼不见为净。

    在隆安府,是严控夷人进城的,除了城内的土著居民,其他地方的夷人一律不得进城务工、居住,只有拆迁或卖地给襄人的农民,才能安置在同奈新城的西北一带,这样就可以在城内务工。

    虽然隆安府初期的用工数量有限,但是由于实行严格的限制政策,优先保障城内夷人的就业,所以进城的夷人只要不挑不拣,找个工作不难。

    襄人也是人各有志,很多僚越人跟汉人的思想一样,比较看重土地,总觉得买一些土地在手里比较踏实。有些僚越人是公职或经商人员的家属,来符真路后,除了种地别的也不会,反正这里的农业赋税低,种地也是一条出路,所以也有一些人选择了买地种地。

    僚越人长期和汉人融合的最好,所以汉人的种地技术早就学到了,僚越人种地的水平比当地的夷人水平高,产量也更高,引起了当地夷人的效仿。

    久而久之,当地的夷人逐步也学会了僚越人的种地技术,纷纷买一些好的农具,用更好的耕作技术,夷人的粮食产量也上来了。

    元稹凭着以前搞边境隔离带的经验,开始强推路、郡的划界和隔离工作。元稹首先抓路的路上划界和隔离工作,元稹命人从苍望城经茫乃城,到奇英城一线,以自然的山脉河流为主,最后确定了一条边界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