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574章 把控力度

第574章 把控力度

    第574章 把控力度 (第2/3页)

,儒家也必须继续存在。

    刘荣也同样不否认,在个别单一领域,儒家也同样有着其他学派、学说无法取代的独特优越性。

    比如教化方面,儒家一句‘有教无类’,便是其他各学派成百上千年,都未必能悟到的格局。

    再比如,民族意识的觉醒,也少不了公羊儒们‘十世之仇犹可复’的霸气宣言。

    但也仅限于此。

    好比一个人,体内不能缺少各类微量元素一样,摄入的食物要营养均衡,既不能没有肉,也不能没有菜,更不能没有碳水化合物一样。

    儒家,是‘华夏’这个人体,必不可少的某一类摄入元素,却非唯一摄入元素。

    说得再直白点,就是华夏文明,不能没有儒家,但更不能只有儒家。

    儒家必须存在于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当中,但绝不能单独存在。

    既然如此,那刘荣需要把控的尺度,就相对比较好拿捏了。

    ——在不灭绝儒家的基础、大前提下,放开手脚使劲儿打压!

    反正儒家‘有教无类’,有庞大的底层民众基本盘,堪称华夏学术界绝无仅有的史诗级抗压王。

    只要刘荣不直接派军队搞种族灭绝,儒家就不会灭亡。

    当然,这也只是单从‘压制儒家’的角度考虑,才得出的片面结论。

    若只考虑华夏学术、思想界的健康,那刘荣最应该做的,固然是对儒家秉承‘反正打不死,就往死里打’的原则。

    但从其他角度综合考虑,刘荣对儒家的打压,也不可能完全放开手脚、完全无限制压制。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儒家之所以是史诗级抗压王,之所以能以庞大的底层民众作为基本盘,‘有教无类’,近乎来者不拒,还仅仅是其一。

    是个人就能做儒生,不需要身份、地位、财富支撑,固然是底层民众选择儒家的重要原因,却并非唯一原因。

    除了儒家‘有教无类’之外,底层民众选择儒家的另外一个大前提,便是选择儒家,并非没有前途。

    民众为何读书?

    什么丰富思想、积累知识——说白了,都是说给贵族老爷们听的话。

    对于底层民众而言,知识也好,武力也罢,最终归宿都不外乎那一句: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学算术有什么用?

    在后世可以做会计,可以做金融,在这个时代,则是为了给某位富商或贵族做账房先生;

    学书法有什么用?

    在后世可能是为了陶冶情操,亦或是多学一门特长,而在这个时代,则是上限为官做吏,下限替人写信、抄录。

    说一千道一万——算术也好,书法也罢,匠术也好,武学也罢;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人世间的一切技能,对于底层民众而言,都不外乎一门‘生计’,不外乎一项讨生活的手段。

    而一个底层农户家庭,能支撑一个男丁劳力脱产读书从文,显然也不是为了显摆家族基因,亦或是为家族注入文学氛围;

    对底层农户而言,一个男丁的价值,是极其巨大的!

    在这个世代,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善经济状况的农户家庭,必然是因为家中,有了一个或多个溢出的壮劳力。

    同样的道理——在短时间内破败,甚至直接破产为佃农的农户家庭,也必然是因为家中,少了一个能扛起大梁的男丁。

    事实上,在如今汉室,很多农户家庭的生存,往往都寄托于一个壮年劳力身上。

    好比一个青年,结婚生子,过上了一家四、五口,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

    那这个青年,便是这个家庭唯一的壮劳力。

    等过些年,孩子们长大了——尤其是一个或两个儿子,能在天地间搭把手了,这个家庭就等于多出了一到两个壮劳力;

    在儿子长成,到儿子分门别户,娶妻生子的这段时间,这个家庭享受着多出的劳动力,家庭状况必然会得到好转。

    ——且不说能不能奔小康,至少作为顶梁柱的父亲,不用那么劳累了。

    而在儿子们娶妻生子,分门别户,父亲又步入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