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禅观与净土 > 第4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4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4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3/3页)

一时的生灭之法。而且这个生灭法中,如果你执著它,有严重的过失。所以,你必须要超越这种生灭的五蕴,追求寂灭的快乐。

    我觉得,所有的出家人,都要注意这四个字“寂灭为乐”。如果你没有体验到这四个字,你的修行很难走下去。因为佛法里面都是否定的,对一个初学者;你不可以这样子,也不可以那样子,它把你所有的管道全部塞死了。所以,你如果没有找到一个新的生命通路,你就有两种可能:第一个你放弃了,第二个很可能走上小乘。因为生命中所有的乐趣全部被关掉以后,你就会产生断灭的思想,对你以后的菩提心会受伤。

    所以,在大乘佛法里面就是说,你要寻求另外一种快乐,就是一种寂静心的快乐。这个不能从外面去找,从里面去找。古德有一句话:心志要苦,意趣要乐。如果你在佛法当中找不到修行的法乐,你有可能走入小乘的断灭。因为你所接触的法都是这个也不可以,那个也不可以,到最后你会把自己关起来。如果你没有找到另外一个生命的活水,你就很难发起菩提心,那这样子就不好了。

    我自己一个体验:这几年我都在美国上三个月的课。那美国的环境,我们英文讲的不好,人生地不熟。三个月,一个礼拜讲两天的课,其他时间就自修。而且美国的那个东西都是居士帮你准备好,所以你根本不能外出,我也不会开车。那自己在台湾佛学院的时候,你有时候还打打电话。学苑什么事情叫你,有时候自己去外面买买东西。到了美国的时候你会觉得,真的所有的因缘都没了。我只好加强行门,拜佛、多打坐。后来我体验了八个字,送给大家。这是我在美国讲了两年课的心得:

    “安住孤独,享受寂静”。

    我们以前在动态当中,不知道孤独、寂静的可贵。我们总是觉得要去跟人家活动,要去跟人家泡茶,去跟人家聊聊天会快乐。其实这个快乐是很粗糙的,我们应该要去找到另外一种快乐,叫做寂灭为乐。就是在寂静当中思惟法义,那种释放的快乐,那种快乐不是透过六根来的,不是眼耳鼻舌身意。它是超越五蕴的,跟感受无关、它跟妄想无关、跟执著无关。

    就是说我们一念心性的深处,它外面包了五层的污垢——这个五蕴。因为我们习惯性的快乐都是依止五蕴,我们觉得快乐要透过六根,要眼睛欣赏东西,耳朵欣赏音乐。其实不对,快乐有很多种管道。有一种快乐叫做寂灭为乐,它是从你的内心的真如生出来的,那种快乐是没有过失,你没有躁动的感觉。

    我觉得所有的出家人,你要试着把这个快乐找出来,否则漫长的修行的道路你很难走下去;就算走下去了,你很可能走上小乘的断灭。诸位,你自己得不到快乐,很难去关心别人,我讲实在话。还是那一句话,心志要苦,意趣要乐。你在修行当中找不到法乐,就很难发起菩提心,关怀一切有情。自己都焦头烂额你会发起菩提心吗?我认为不太可能,不合理,不合乎人性。

    所以,我们看四念处,佛陀关闭了身受心法所有的管路。但是你必须从这个地方找出一个新的活水,叫做寂灭为乐。这四个字你要体会得出来,那出家是一种享受:安住孤独、享受寂静。就是你要学着内观,向内去找。

    我们以前很喜欢透过身受心法,去认识这个世界。其实我讲实在话,你有善业力你自己会快乐;快乐不是六根给你的。诸位,不是说你攀缘才快乐,世间上攀缘半天,得到痛苦的人多了去了。那是因为你有善业力。如果你把善业往真如的方向走,真如会给你更多的东西。但是真如它有一个个性:你必须放弃外在的东西,真如才会给你快乐。当你已经从五蕴得到快乐,真如就把门关了,它不给你了,你已经有了就好了。当你山穷水尽疑无路,把整个六根的快乐都关掉以后,开始内观的时候,柳暗花明又一村;你会发觉真如给你的快乐更实在,更真实。

    所以,你过去、今生修了很多的善业,我希望你再做一件事情——不要从六根去获取快乐。让真如报答你,不要让因果来报答你。你说:欸,我今天布施、持戒,修的善业跑哪里去了?你只要放弃外在的快乐,真如就会报答你了。当真如报答你的时候,那个快乐叫做寂灭为乐,没有过失,没有生死业力的过失。你要体验看看,首先你要从观念上改变。

    就是说,追求快乐这是合理的要求。我们就是要追求快乐,才有修行的动力,要不然我们这么辛苦干什么?但是,你的善业不要求因缘果报,从六根给你快乐,要去试着让真如给你快乐,把你的善业向真如来兑换快乐,这种快乐是寂灭为乐,没有过失的快乐。

    也就是我们的心态要顺从本愿,顺从本愿相反一句话就是顺从轮回。我们不一定要断烦恼,当然不可能断除所有的业力,但是你心态的改变是很关键,至少你已经跟诸佛是同一个心态。虽然我很多事没有做好,我只是刚出生。但是最起码你跟佛陀是同一个思想。就是高速公路佛陀走的很远,我刚开始走,但是起码我们是同一个道上了。就是当你的思想从攀缘五蕴身心而开始内观真如的时候,你的生死业力就进入睡眠状态了。因为你的业经过你的忏除,你的心态通过爱取的调整,阿赖耶识它已经没有力量,这个开关已经关掉了。虽然有,但是带业往生。

    我们解脱道就是调伏对于五蕴身心的爱取。好,今天的上课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法师,今天的问题是帮同学问的,有两个同学托弟子问两个问题。因为法师昨天跟今天都有提到拜忏,但拜忏的话,他有一个疑惑说:我们其他的忏本都有观想文,那万佛的话它就是直接都是佛号。他说那我们拜万佛的时候,他变成不知道怎么随文入观,然后怎么样让自己能够忏除自己身口意三业的不净?

    【师父答疑】:我会觉得是这样,如果是老参,你的心态已经很上路了,那就直接拜万佛;如果你初学者,我会建议你拜《八十八佛》,因为它的结构设计的非常好。它一开始先发愿,然后皈依。《八十八佛》每一佛就是皈依,最后回向。就是说它已经把你的心态都设计好,你所有的心态只要跟着它的思路走就好了。如果你今天直接找到一个三千佛或者是万佛,那你准备工作、自己的功课就要做够。你可能之前要写一个《发愿文》,你为什么要拜这个佛?你不能让这个佛号、拜佛的功德流入人天福报,你要有个以愿导行。

    那如果说你拜《八十八佛》,所有的前方便都不需要了。你只要把袈裟一披,香一点,就可以进去了。因为它所有都帮你规划好了,“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它都帮你规划好了。所以作为一个初学者,我建议你找一个比较完整的忏法来拜。等到思想上路了,你习惯了。你再来拜那个只有事修,没有理观的,我觉得会这样好一点。

    【学员提问】:第二个问题其实法师已经回答,因为有人想要问说要拜哪一个忏比较好?那再来他就是说,那法师所谓的要拜一年,是指那种昼夜六时一直拜一直拜这样子的拜一年吗?

    【师父答疑】:没有昼夜六时了,该睡觉睡觉,身心要调和。你看《小止观》要调和身心,它没有告诉你断除身心。调饮食、调睡眠,它没有叫你断睡眠;调就是刚好。我们佛法对五欲是呵责是断,饮食、睡眠这是你必需的。你要知道必需品,有些是你自己打妄想出来的,这个要断,这根本不是必需品,五欲不是你必需品。但是生活是你必需品,睡眠是必需品,欲界众生你不要睡觉吗?吃饭也是必需品,所以叫调,你要去调;这就没有标准答案。调就是你适合睡六个小时,就睡六个小时,有些人身体状况好就睡四个小时。但你不要跟别人比,说隔壁的睡四个小时,我也睡四个小时,结果整天在打瞌睡,那你就不是叫调你是跟人家比。找到一个你自己的身体机能最适当的最佳状态。

    我觉得忏公师父他老人家有个好处,在修行当中,他抓的法都是重点。老人家一生的经验,他拜《八十八佛》,我认为一定有道理,我觉得拜《八十八佛》非常好。尤其是它后面的那个七支供养,真的会打开你的胸量。它刚开始是我今发心,依止个人的身心世界,在发愿跟拜忏的时候,就是为自己修行的。到最后的时候,它会告诉你无尽灯。把自己放下,开始为一切众生发愿。它是由自己而开展出无量的功德海。

    当然这个不是标准答案,看个人的喜好,我觉得《八十八佛》挺好。除了上课以外,你就是一天拜个一部、两部都可以;关键就是说你要用心,心要放在这里。为什么要剋期?因为我们的增上惭愧不可能保持很久;你只能够在短时间,就是说提起精神,一鼓作气。如果你觉得一年太多,可以百日拜忏;古人也有百日拜忏法,拼一百天,见不到好相,休息一下,再拼一百天;最晚三个一百天一定会成功。

    就是说你与其整天拜佛悠悠泛泛,好像有拜又好像没拜,那你这不好了。你就干脆设定一个期限,好好的把这件事做好。剋期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心不可能维持很久的正念,你就把自己规划一下,百日拜忏法或者是一年拜忏法,你可以规划一下;分成一百日,分成三次完成也可以。

    【学员提问】:法师,阿弥陀佛!请问一下法师说我们的目标是转第七识,那是不是我们的人生观改变,就等于转变了我们的第七意识?

    【师父答疑】:是的是的,你的价值观改变了,追求东西改变了。我们以前追求五欲的快乐,现在我们追求寂灭的快乐,就改变了。就是你那个执取,执取往好的方向走就是愿力,就是以愿力来代替执取。因为要从你的思想,你不是只有嘴巴念佛,要从性格上改变自己。很多人只有念佛,我讲实在话你不会往生。如果你们想听好听话也可以,念佛一句你就可以往生。但是问题是我这样欺骗你没有用,对不对?就是说我们今天是出家众,必须讲实话,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你的心态没有改变,你是不会往生。

    因为不是佛陀不救拔你,你自己的业力都没有处理好,你怎么往生呢?业力不会放过你。往生——什么叫往生呢?叫带业往生嘛。你要走出过去的业力,你才有资格谈规划未来,面对弥陀的光明。你自己的业力都走不出来,阿弥陀佛怎么救你呢?你要先处理好自己的问题,“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不是说菩萨影现中,所以你众生心垢净,你这个是颠倒想法。

    诸位,阿弥陀佛不可能跑入你的内心世界,帮你处理你的爱取,不可能。但是我觉得作为佛陀,他该做的都已经做了,感应道交是双方的准备。其实佛陀已经把了生死降到最低了,他没有要求你断烦恼,也没有要你把所有的生死业力修到业尽情空,这样子已经是非常慈悲,你还想怎么样?你还想他进入到你的心中,帮你做这件事吗?不是他不要,问题是他做不到。因为你的妄想捏造一个自己的世界,只有你自己走出来。既从心起,还从心灭。为什么佛陀讲自觉?你要不自觉,说实在,谁拿你都没办法,你要跳火坑,阿弥陀佛也抓不住你。

    我们要知道,弥陀把该做的已经做到百分百了。他要求我们临终的时候不要触动生死业力,不要起颠倒,这个已经是最低标准。如果你觉得这一条路还不能走,圣道门你试试看,圣道门那不是这样子。光是禅定就够你修好几辈了。圣道门没有人一生完成的。你看,慧思禅师成就三昧以后,他七世的修行,苦行,今生第七世。你七世当中不能有差错,任何一生只要没有出家,还俗就前功尽弃。“惑业未断犹胚器,经雨则化尽前功”,蕅益大师说的。修行生生世世都不能有差错,圣道门。一次有差错,就像那个泥土捏好以后,还没有烧之前,下雨,对不起,重来。

    所以,你要看凡是对净土宗特别死忠的,都是曾经修过圣道门的,他知道怕。就像蕅益大师在四十五岁之前,根本不把念佛当一回事,你去看看他的传记。“宗乘教义两融通,所悟与佛无异同。惑业未断犹胚器,经雨则化尽前功。从此专修念佛行,决欲现生出樊笼。”蕅益大师在圣道门当中,他非常努力用功的一个人。他病到躺在床上说,七日七夜不能坐、不能卧,只有含泪念佛。你看病痛把一个大师级的人物折磨到含泪念佛,他从此以后宝此一行,万牛莫挽。他就知道,只有靠佛号了。

    那我们这种人,一开始就修净土人就不知道珍惜。你试试圣道门看看,那就不是这样子了。我们净土门的要求都很人性化;就是拜忏,你做的到;调伏爱取,你做的到;观念改变一下,不要向外攀缘,这都做的到。但是你如果要断惑证真,那就没有什么人性化;那只有佛性,****,没有什么道理。你去看禅宗的修行,没有人这样讲人性的,只论佛性,不论人性。所以,我们在念佛,当然你要生感恩心,当然你自己的准备也很重要。

    我再讲一次,不是阿弥陀佛不救拔我们,而是你自己要真的从妄想走出来;你走不出来,谁拿你都没有办法。因为这个妄想是你自己编织出来的,还得靠你自己破解。

    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明天把它做一个完整。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