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禅观与净土 > 第4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4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4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2/3页)

然,有些人是生病生了很久,这个色身给你种种的痛苦,这种色身容易放下。

    但是有一种色身,它平常给你太多美好的回忆。你看有些人临终的时候,明明已经宣告死亡,但那一口气就不断,一定有所贪恋,有所执著;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贪恋色身,不想离开这个身体。所以我们一个年纪大的人,最好你的心,要慢慢地试着跟你的色身脱离,跟这个臭皮囊要慢慢脱离。否则突然间死掉的时候,你还真离不开你的色身。因为它毕竟陪伴你几十年,所以我们必须要慢慢地处理,自己对色身的贪爱,“切莫把未烂的骷髅认作真”。这个色身是一个骷髅头而已,一个未烂的骷髅。

    好,我们再往下看。

    (二)观受是苦

    第二个,对感受的执取。好,我们把它念一遍:

    妄想驱驰,吸揽前尘作所依。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苦果实堪悲,酸辛难比;世乐虽荣,享尽愁还至。切莫把五欲尘劳枉自迷。

    感受就是由六根去攀缘六尘,所产生的种种痛苦、快乐的感受。当然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快乐的感受了,这种人生美好的经验嘛。但这种经验其实是痛苦的,为什么呢?首先我们看看感受是怎么产生的;“妄想驱驰,吸揽前尘作所依。”其实这个感受,就是你一念的攀缘心向外的追求,去追求前尘;追求六境、六尘而有的。它不是你本来的东西,我们的内心本来清净,也就是说其实我们不需要追求这种感受。

    佛法的意思就是说,其实你有善业一定会快乐。但是我们现在有什么毛病呢?我们追求快乐,一定要透过感觉,透过六根的感受来追求快乐,会让这个快乐变成:第一个很粗重,第二个,让这种感受很容易刺激妄想。其实我们可以不要用感受,你的内心自己会产生快乐,因为你有善业嘛。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为什么会出状况呢?其实快乐本来你就应该有的,我们获取快乐的方法途径错误,就创造很多了过失。本来你过去生就有善业,要不然你怎么会有快乐呢?快乐是你应该得到的;但是我们追求快乐的方法途径错了,喜欢用六根来追求快乐。所以在追求快乐当中,又创造很多很多的生死业力,这个都是不必要的。罪魁祸首就是感受,我们太相信感受了。我们再往下看,感受有三种相貌值得我们观察。

    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苦果实堪悲,酸辛难比;世乐虽荣,享尽愁还至。

    那么“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其实你的快乐跟痛苦是由因地,是由业力而来的。诸位,有些人喜欢喝果汁,当你的舌头跟果子接触的时候,有甜蜜快乐的感受。诸位猜猜看,那个快乐是谁给你的,是果汁给你的吗?其实不是,是因为你有福报;真的,你福报享尽的时候喝果汁看看,得不到快乐。你没有福报的时候喝果汁,一口都喝不下去,你一喝马上拉肚子了。我们要永远相信一件事情,快乐是你本来就应该有的,世间上没有一个东西会给你快乐,也没有一个东西会给你痛苦,除了你的业力以外。其实是你在耗损自己的善业,是你的善业给你快乐,不是果汁那个感受给你快乐,这是我们一个最大的错误认知。你福报享尽的时候,果汁喝下去它会给你创造很大的痛苦。

    所以“业感原无意”,人生的快乐痛苦都不是外境决定的,是苦乐随因。因地是什么,你的善恶业给你快乐,不是果汁给你快乐。你很喜欢喝咖啡,一喝咖啡就很快乐,不是咖啡给你快乐,是你有善业,你还禁得起这种花费。善业透过咖啡给你快乐,其实真正给你快乐的是你的善业,你的福报力。所以我们要知道,感受是不需要的,你可以不用透过感受,而感受会刺激妄想。

    我们再往下看,“苦果实堪悲,酸辛难比”,如果你是罪业起现行,感受也不会跟你客气,它照样给你痛苦。更严重的是,“世乐虽荣,享尽愁还至”,透过感受去追求快乐,当快乐失掉的时候,你会产生失望跟遗憾。但是你不要透过感受,快乐来的时候你会快乐;快乐走的时候,你不会有失望、遗憾的感觉,你不会。所以透过感受来追求快乐是错误的途径。

    好,我们看总结:

    切莫把五欲尘劳枉自迷。

    从今以后,当我们去追求财色名食睡的时候,你不要再认为说,是财富给你快乐,是种种的外境给你快乐,其实是你自己的善业给你快乐。当福报享尽的时候,你有再多的钱通通没有用,因为你再也得不到快乐了。你福报享尽的时候,买再好的东西吃进去,快乐的感受也不会出现,因为你的福报已经花完了,跟外境没有关系。五欲的境界不会给你真实的快乐,这你要永远相信,是你的善业力透过外境给你快乐。你看我们修行人要都摄六根,感受要慢慢收摄,尤其年纪大的人,感受要慢慢往内收了。因为这个感受会刺激妄想,妄想又会刺激执著,这三个是三兄弟,罪魁祸首是感受。

    这样子讲好了,快乐本来就是你的,你没有透过感受感觉淡薄一点,你遇到事情内心照样出现幸福快乐,这种美好的经验。但这个感受你不要透过六根去追求,照样会有一种法喜的快乐,种种的快乐,这种快乐是没有过失的快乐。你尽量不要透过六根更去追求快乐,因为六根是向外攀缘的;第一个它会刺激你的妄想,会带动你的业力,临终加强你生死的业力。

    我们为什么年纪大了要都摄六根,六根要往内收了。尤其是福报越大的人要注意,因为贫穷人他的感受一出现大部分是痛苦,所以他自然会往内收,贫穷人会认命;福报大的人就会放纵自己的感受;你看一般人喝咖啡也就买一个三合一的泡一泡就算了,福报大的人他一定要去,买种种的…,是吧,这个咖啡一定要自己去磨等等的。他觉得感觉不一样,但是你不断地放纵自己感受,就不断地刺激你的妄想。所以我们到了年纪大的时候,这个感受要慢慢收敛。

    也就是说,该是你的快乐一点都不会减少。但是你要追求没有过失的快乐,这个很重要;就是这个快乐不带业,不夹带生死业的快乐,你不用付出代价。你透过感受的快乐,要付出来生的代价。你没有透过感受追求的快乐,是不必付出轮回的代价。这个问题你想一想,感受是不好的途径。

    好,我们看看“观心无常”:

    (三)观心无常

    迷却真常,缘气纷纭集一腔。离彼前尘相,分别成何状;饶你会思量,终归罔象;过未无踪,现在原长往。切莫把流注心机作主张。

    前面的爱取是一个快乐跟痛苦的问题。这个地方就谈到自我的问题了,就是谁在爱取呢?爱取者谁?就是自我意识。那么自我意识怎么对治呢?佛陀用无常,一种变化无常。我们看蕅益大师的开导,说自我概念是“迷却真常”。我们一念心向外攀缘,迷失了真实常住的这种清净心,我们总是觉得向外攀缘会给我们快乐,所以真如不守自性,就离家出走了。

    《法华经》上说这个小孩子离家出走了,他不喜欢呆在家里面,离家出走向外攀缘,就形成种种的妄想习气。本来清净心里面,就捏造出一种自我的概念出来。这个自我的概念,当然它就会累积很多的烦恼跟业力。烦恼跟业力本来都是无常的,为什么你今生的习气会延伸到来生去呢?因为有一个自我概念。

    这个自我概念要怎么破呢?有三段,“离彼前尘相,分别成何状”,你把外境拿掉,自我概念就消失了。可见这个自我概念,它只是一时的妄想,禁不起时间的考验。所以古人叫你做什么事,三思而后行。就是让你的思想放慢节奏,放慢脚步,你不要只是一时的冲动,一时的冲动的这种妄想,它禁不起时间考验。你把节奏放慢的时候,这妄想会自动消失掉。“饶你会思量,终归罔象”,你想了这么多,不可能去改变任何的事实,这件事情如果会出现,它就会出现;他如果不会出现,它就不会出现,不会因为你打这么多妄想而有所改变。我们的心,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是刹那刹那的生灭,也不可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