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禅观与净土 > 第4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4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4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3/3页)

。结论,“切莫把流注的心机作主张”。

    这个自我意识最大的麻烦就是说,生命经验一期一期的时候,我们过去一些不好的经验,烦恼习气会带到今生,就是一种自我概念的执取。你看有本书叫《前世今生》。诸位可能看过,有个女众叫做凯萨琳。这个人从小特别怕水,那这就很惨了,因为她要去喝开水要用水,你要去洗身体也要用水。但是一看到水,她就莫名其妙的恐惧。有时候非用它不可,她只好克制自己的恐惧去用水。没办法她只好去找心理医师。

    心理医师给她催眠,找到她的病根,原来她过去生,有两个痛苦的经验跟水有关系。第一个她前生,带她的女儿要回娘家的时候,经过一个桥断掉了,她为了救她的女儿,结果她死掉了。所以她被水淹死的时候,曾经留下一个痛苦的经验,这第一个。第二个她曾经在一个农村当中,得到一个很严重的病,一种传染病毒的病,这种病是靠水来传染。得到这个病以后,那个时候没有药治,村庄人就把他们集合起来,全部塞到一个山洞,让他们自生自灭,所以她死亡的时候也极度的痛苦。她对水也产生极大的瞋恚,因为这个是靠水来传染病毒的。

    那么现在我们问一个问题,人生是无常变化的,她为什么前生的痛苦经验会带到今生呢?因为这个流注的心机,因为一种自我意识的累积。佛陀讲这个“观心无常”你必须把心念要切开来。所以我们观察内心,用切割式的观察法,就是你观察你的念头,第一念跟第二念是没有关系,它只是相似而已;第二念跟第三念也是没有关系。你不要让它相续下去,因为相续下去你就产生一种自我。你把念头一块一块的切割,一块一块的切割,原来我们内心,只是很多很多念头集合起来而已,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自我概念。

    你经常把这个自我概念拿走以后,你发现你的念头,只是一颗一颗一颗的念头串起来而已,没有一个相续的一个自我。你的人生经验,它就不可能累积下来,不好的习气也不可能累积下来。所以自我意识是所有业力跟习气的一个累积点。用切割式的方式来面对你的心念,这个方法很不错。观心无常没有一个自我,你的心就容易平等。

    好,我们看最后的“观法无我”:

    (四)观法无我

    藏性周圆,循业随心法法全。和合因缘舛,戏论须排遣;外道枉纠缠,盲无慧眼;妙有真空,觅我同阳焰。切莫把十界依他作本然。

    —蕅益大师—

    前面的自我意识是能攀缘,这个地方是所攀缘的法。这个法包括很多很多的因缘,包括名利、情感,各种各样都是属于法。法是怎么来的呢?也是由一念的藏性周圆,由清净心,由于过去的业力,还有内心的攀缘心所变现出来的。前面说过循业发现,一切的法都是你的业力跟妄想的结合,所以你说他是和合或者是因缘,这都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其实从大乘的角度,法是无生,它本来清净,它的本体是清净的。所谓的因缘和合,它只是一个假相而已。我们不能在外在的因缘和合的假相里面纠缠,产生错误的攀缘跟执著。我们应该要去观察这一切法是妙有真空,没有一个真实的自体。所以结论,切莫把十法界的因缘当作真实;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它没有真实体性。

    好,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四念处。四念处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观受是苦;第二个重点是观心无常。年轻人当然追求你的生活,可以理解,但是你年纪大了以后,到五十岁以后,你一定要第一个都摄六根。我们不能让我们念佛的功德有所漏失,因为你六根一旦放纵出去,到临终的时候你收不回来;我们讲收心收心,其实收的是你的感受。你平常的时候一直放纵你的感受,到临终突然你要收,收不回来。都摄六根,就是让你生死的因缘慢慢往内收,这第一个,观受是苦,要把感受收起来。第二个观心无常。要把自我意识放下,你把自我看得很重,这也会影响到生死业力。所以说“观受是苦”跟“观心无常”这两个是重点。

    好,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丙三、结示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释乙二[解脱道]竟—

    整个四念处的总结就是四个字——诸行无常。人生只是一时的因缘,佛陀用水泡譬喻,它是一个水泡,这个水泡它有生,因缘和合有生,它也会随顺业力的释放而消失,所以你一定要放弃水泡,才能够达到生死的寂灭、安稳的快乐。

    净土宗我们临终的正念,很重要一个观念叫做:人生不堪回首。一个人要往生只有一种情况,你临终的时候是往前看,不能往后看。很多人在死亡的时候,很想把今生的遭遇再回忆一次。你只要回忆一次就走不掉了,绝对走不掉了。你看对临终人的开导,你一定要帮他把那个心,让他今生放下,今生的房子已经破坏。你今天去检讨这个房子为什么会坏掉,谁要负责任,这种人世间的恩怨这不重要了,重要是你要去注意下一个房子在哪里?你有一个更美好的房子在净土。临终的人只要成功地把心放到来生,这个人就往生了。

    诸位,不管你今生活得快乐活得满意,或者你今生活得不满意,你死亡的时候,千万不要回首,不要回过头来再看今生,这是往生的一个最重要关键。“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它已经过去了,关键是你不可能去改变了,未来比较重要。所以临命终人平常一定要训练自己,把心放在未来,放到净土去,欣求极乐。临终人只要把今生重新回顾就完了,你就跑不掉了,你就会去刺激业力了。所以人生不堪回首是用在临命终的时候。当然有些思想我们都要平常训练。比方说收摄感受,我们尽量透过内心来体会,人生用心来体会就好,不要用感受去体会,你该有的快乐一点都不会减少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我们这两个课程,都是在让你从娑婆世界走出来,都在讲厌离娑婆。后面的课程念佛篇、净土篇,开始带大家提起正念,欣求极乐。但是你走不出娑婆世界的因缘,你就不可能欣求极乐。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先处理过去。我们在三界里面流转,留下很多的烦恼习气,包括忏悔业障、业力,包括心中的颠倒妄想。我们一定要从过去的障碍走出来,才可能好好地去面对未来——来生的净土。因为你今天离不开过去的妄想纠缠,就没有什么未来可言。

    这个四念处大家好好体会一下,它会让你走出你心中的妄想。走出心中的妄想,你才可能面对弥陀的光明。因为你走不出你的妄想,阿弥陀佛的光明照不到你,不是他不想照你,因为你自己根本走不出来。临终的时候为什么要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因为你自己起颠倒,其实你念佛的时候,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有照你,但是你自己把自己包住了。你要先有本事走出你心中的妄想,才有办法去跟阿弥陀佛的光明接触。也就是说,你必须要让在临终的时候,外有生死业力,内有颠倒妄想,你要保持内心,一心不乱。其实蕅益大师说,一心容易,不乱难。一心有什么难的呢?稍微有念佛功夫的你,把佛号念得念念相续嘛。但是你要不为妄想所乱,这个就靠功力了。

    所以蕅益大师说,一心不乱,一心容易,不乱难。不乱是功力,那是一种智慧的观照。第一个不为业力所乱;第二个不为心中的妄想所乱。你才能够去受用到弥陀的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所以我们自己也要做一些准备,阿弥陀佛已经准备好了,但是我们自己要做一些,不为烦恼业力所乱的一些功力。感应道交道它不是单方面的,双向的,阿弥陀佛准备好了,我们自己也要有所准备。

    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明天开始我们讲最后的大乘的菩提心、空正见。除了远离颠倒妄想,其实我们有更正面的思考,更正面的想法,为了成佛来念佛,为了成佛而求生净土,更圆满的思考模式,让佛号的功德更加广大圆满。我们明天开始谈谈用大乘的思想来念佛。

    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里。回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