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在中国,在美国(二) (第1/3页)
另一边,沪市的虹桥机场,一架前往美国的飞机还差一位旅客。航站楼一遍遍询问一名叫“宫雪”的旅客,但她没有动身,因为她在今早的报纸上看到一篇名为“作家余切前往哥伦比亚,调查大屠杀案”的新闻。
画面中的余切腰间露出那把著名的“哥伦比亚之枪”,马尔克斯在餐馆内和他对话。
余切不在美国了,她去美国干啥?
哥伦比亚?
那是个什么地方,不值得去。她一个女人过去,被害了怎么办?
宫雪思来想去,心中天人交战:去还是不去?
这是她一生中做出过的最重大的决定之一。四个月前,宫雪被卷进“高干子弟流氓案”,尽管其中的人和她毫无关联,但她就是被认定为受害者。
这种新闻让她十分痛苦,她想抛下一切选择离开,正好,她发觉余切正在美国,有个美国的亲戚又联系了宫雪,宫雪就打算在美国避避风头。
还能见到余切呢!
宫雪其实有点怀念在老山那段日子:那时候啥也不需要想,只要完成好任务就行。
但现在余切不在美国了。
宫雪只能选择写一封信,向余切说明自己现在的情况。并且,在美国等待转机。
妹妹宫莹曾说过的话浮现在宫雪脑海:“你以后遇见了大麻烦,就去找他,你们是战友,余切不会不管你的。”
是啊,全国人都相信余切,他真要说什么,大家肯定会相信的。
他肯为了战士的一句话,背着竹帘子穿越火线,为了朋友的嘱托,捐献了数百万!就算是他也帮不了我,至少不会对我恶语相向。
宫雪在信中阐述了自己现在的困境。随后选择在沪市寄出这一封信,登上飞机。
……
余切接到信的时候已经过去两个月,现在是八月份。
哥伦比亚地处热带,不分四季,只有暴雨和非暴雨的区别。这个地方的四五月份和九到十一月份是雨季,下起雨起来,可以在单日内轻松淹死数十人。
暴雨之后,地上不知道从哪里冲出来尸体和碎片,往往被认为是雨季所导致的。
由于这沟槽的无能政府,在这个地方,死人被认为是正常的,除非是死上百个千个人。
不,不能这么说话。
贝坦库尔是个好同志,他是我的书迷。他看起来像是在为这个国家而努力。
而且,作为一个前翻译家和诗人,贝坦库尔翻译了余切的《落叶归根》,在其中增加了一些涩涩情节后,使得这一意外在哥国大卖,两人都分到了不菲的稿酬。
上个月一场位于东太平洋的台风袭来,不幸带来了大量雨水,使得当地死了23个人。有消息称,因为基建的匮乏,哥伦比亚自以来已经因此多死了五千个人——不知道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总之它出现在了国家新闻当中。
当地报纸《观察家报》采访余切的看法,余切说:“这不是一个数字五千,而是死亡这件事情,发生了五千次。”
这句话令余切博得了哥伦比亚人的巨大好感,现在他在哥伦比亚暂时享受了和马尔克斯一样的待遇:出门打车、理发、吃饭都不需要给钱。
余切从波哥大的一家酒店中出来,附近有两位安保看守。
“余先生!”
这两位壮汉向他打招呼。
“欧拉!Hola!”
瞧,如果只听声音,余切都已经很像个本地人。
他走出门之后,这两个男人跟在他的身后,警惕的左右张望。
这两个人是哥国给余切安排的保镖。
餐馆大屠杀后,政府决定把这一事件栽到大毒枭巴勃罗身上,因为那个退伍兵确实是因为吸食了巴勃罗手下卖的粉才狂性大作,滥杀无辜。
政府借此扣押巴勃罗旗下的产业,令他损失不少财产。余切写的《2666》又大肆夸耀“餐馆大屠杀”,于是余切也因此登上悬赏名单。
现在想要杀他的人,从越南排到了哥伦比亚,一道铁幕,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