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 第561章:衰颓的显露

第561章:衰颓的显露

    第561章:衰颓的显露 (第1/3页)

    永元十七年夏,

    皇帝感觉自己的身体,仿佛随着灼热的阳光,也升腾起莫名的生气,手脚都充满了力量。

    在别宫安养的妃嫔也怀胎稳妥,有经验丰富的产婆说,“当是男孩的胎相”。

    这让皇帝感到很高兴。

    于是,

    他下令改元为元兴,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来传达自己的喜悦,以及心中隐秘的,用“冲喜”的方式来维持康健的想法。

    当然,

    这也代表着,皇帝已经做好准备,向着地方豪强们发起行动。

    毕竟“元”者始也,

    虽然朝野之间,时常称颂皇帝的功德,为他的统治冠上“永元之隆”的称号,

    但皇帝算着每年从府库中掏出去赈灾的钱粮,看着地方不断呈递到中枢的,各处灾情奏疏,心里知道他的盛世不会持久。

    盛极必衰,是世间固有的真理。

    怎么可以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懈怠精神,放缓脚步,只保有一个“盛世之主”的身后名,而将盛世下潜藏的隐患、四代天子治世以来沉积的问题,都抛给后人,期待他们的智慧呢?

    何况自己子嗣稀薄,能长到多少岁,执政多少年,也是不可预知的事情。

    皇帝实在不敢将江山重担,尽数压到后继的孩童身上。

    因此,

    他一边期待着新生子的到来,一边关心着刘胜、刘祜两个孩子的学业,

    但更多时候,还是带着邓绥一起处理国政。

    后宫干政,

    这在大汉朝是祖宗之法,倒没有后世的矫情。

    皇帝本人也没有因为抚养他的窦太后,而生出额外的情绪。

    他更希望邓绥能够学到执政的精髓,让大汉江山能够维持的更加长久。

    虽然这难免有外戚之患,

    但那也是以后的事了。

    到目前为止,

    邓绥对家人的约束十分到位,邓氏子弟也姿态恭敬,诚恳用事。

    为了响应皇后提出的“节俭”口号,他们还是第一批缩减府内支出,精简仆从、简朴衣物的官员。

    家中有不肖子孙闹出事端的,也多被长辈压着,前往朝廷有司惩处。

    也不像王莽那样,为了邀名而做出激烈到超越国法的事情来。

    倒是一副完全不同于王氏、窦氏的模样。

    皇帝也很欣赏邓氏子明智的行为,时常要求如梁氏等其他外戚,向前者学习。

    及至秋季,

    皇帝的少子降世,是一个看上去还算健康的男婴。

    皇帝抚摸着他的胎发,感受着他的体温,觉得这孩子的身体应该会比长子刘胜好一些。

    联想到大汉,

    联想到自己的血脉传承,

    皇帝便给孩子取名为“隆”,也是昌盛的意思。

    但很快,

    皇帝又下令,将孩子抱出皇宫,送到民间抚养——

    他先前夭折的孩子实在太多,再怎么不信鬼神,如今也是不得不运用民间的智慧,来为子嗣祈福。

    考虑到妃嫔在别宫养胎,一直没有出现意外,

    皇帝便更加相信某些“取得贱名,压一压过盛的福气,让孩子不至于招来脏东西的觊觎”的说法。

    虽然他前面送到民间的孩子,也不见得活下来,但希望总归还是要有的。

    感受着体内升腾的气血,以及近来针对豪强政令的顺利推行,

    皇帝心中有些高兴,觉得也许自己跨过三十岁这道坎,会时来运转。

    但很快,

    他就没机会这么想了。

    那生下小皇子的妃嫔产后一直恢复不好,产时也丧失了太多血气,即便再怎么照顾,终究还是死去了。

    皇帝听说了这个消息,沉默了许久,最后吩咐道:

    “要厚葬她。”

    “此外,将刘隆记在皇后名下,等身体养得壮实些,便带入宫中,交给皇后抚养吧。”

    他忽然想起自己稚幼时的经历,随即感慨起天意的无常来:

    皇帝自幼失去亲生母亲,便不忍让自己的孩子们也失去生母的照抚,即便送到宫外抚养的那些,也安排了母亲跟随。

    奈何一番好意尽做流水,

    没有孩子,自然也说不上为人父母。

    兜兜转转,

    他不愿在后宫的处置上做章帝那样的事,邓绥也未曾有过窦太后那样的禀性,却还是被迫复刻了当年故事。

    只是,

    刘隆会是下一个自己吗?

    皇帝心里想着,随后继续处理手上的政务。

    他对着文书凝神注目,批阅了几份后便忽生恍惚之感。

    浓墨的文字从白纸上跳出来,在他面前扭曲成难以言明的姿态,张牙舞爪的扑了过来。

    皇帝当即出了一身冷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