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起飞前夕 (第1/3页)
3月31日这一天,是《东方日报》‘抽黄金’活动结束后的第一天,所以这一天的销量至关重要。
为此,《东方日报》当天印刷了足足6万份的报纸,来检验市场。
当然陈光良的预期是稳定在4万份以上,便是巨大的成功。毕竟从28000份增长至40000份,仅广告费就得赚很多钱,所以区区近15000大洋的活动费(黄金就12000大洋),根本不算什么!
到了下午2点钟,黄春荪匆匆来到他的办公室。
“陈经理,根据20个固定零售网点的调查统计,我们的报纸已经销售掉七成出头,看来我们的销量至少是42000以上。这次大赚啊!”
陈光良大喜过望,毕竟之前他心里也没谱,要是很多人听到不能抽奖后,就放弃《东方日报》,那他们真的是吃了个亏。
“好,大赚啊!”
黄春荪点点头,随后说道:“应该能稳定在4.5万份左右,如果《商报》并入《东方日报》,那么我们的销量就能突破五万份。不过我建议,增加一张纸虽然成本增加,但《东方日报》不要急着涨价,毕竟我们还是新报。”
陈光良当即说道:“这是自然,涨价要慎重,《东方日报》作为一个优质的报纸,只有保证拥有一批忠实的读者后,在考虑涨价。今年,我们不要考虑赚多少钱了!”
他们的报纸才0.025元的零售价(2分5厘),低于《申报》的3分6厘,这也是一种优势。明年,再考虑将价格提高至3分以上。
至于纸张数量,平常一般是出6张,周末两天考虑出8张。
聊了几句后,黄春荪就离开了,陈光良也正要离开报社。
只要销量确定在四万以上,陈光良接下来就不会将工作重心放在报社这边,该将工作重心回归到长江地产上了。
《东方日报》给他的是‘名’和‘势’,长江地产则给他的是‘财富’,其余产业自然也很重要。
忙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这点事业根本就不算什么!
翌日,是4月份的第一天。
上午,陈光良跟着吴凯声来到公共租界的工部局旗下的工务处。
公共租界的最高行政单位是‘工部局’,法租界的最高行政单位是‘公董局’。
而‘工务处’是专门管理建筑、土地、道路、市政的部门,此次陈光良和吴凯声来到工务处,不仅仅有工务处的官员,还有财税处的官员。
关于‘分层销售房屋’的许可,将有这些人给予最后的许可。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不违法’,没有相关法律条例来说他是违法的,这一点敲定后,哪怕是工部局也没有理由反驳‘分层销售’,唯一被他们卡脖子的是‘房契’。
到了问询的环节。
工务处的官员威廉询问道:“如果是一幢三层楼的房子,颁发三本房契,该如何界定归属那一层?”
目前的情况是,一幢三层楼的房契,可以分三本房契,每本房契上面标注1/3产权。
陈光良用流利的英文说道:“由地产企业出局的购房合同,可以证明是某一层的归属权,有律师馆进行公正。政府收税只管按照房契上的产权比例收税,不受任何影响,更重要的是,这样有助于租界的税收增加!”
此时,他看出这些人还有些犹豫,毕竟没好处的事情,干嘛那么上心?
此言一出,财务局的官员特纳马上问道:“怎么增加,莫非按层收税,还能价税不成?”
放屁,那自己岂不是是在坑害同胞。
不过也可以看出来,洋人对于收税是非常重视的。
不然也不会发生:一些华界地区在用租界的水电,租界还想要向他们收税的决心;不过,这里面已经涉及主权的问题,所以市政府宁愿不让华界居民用租界的水电。
陈光良随后站立起来,发表了一番演讲:“当然不是加税,而是如果可以分层销售,那么可以大大的提高市场的购买能力,从而导致资本愿意投资更多的房屋和建筑。这样一来,整个地产市场更加的活跃,建筑投资的资金增加,房屋也增加,地皮交易增加,政府的收入自然也会增加。所以,我觉得这是对工部局一个好事!”
两部门的官员和职员,纷纷露出认可的表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