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7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7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7集 (第1/3页)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页。释妙行

    这是讲到本经的宗旨──信、愿、持名。这个「妙行」,是说执持名号的法门,它能够成就微妙而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称之为「妙」。这当中分成两科:「正明行妙」,第二个「校量行妙」。第一科是正式说明这个念佛法门它微妙的地方,第二科再跟其他的法门作一个比较。先看第一科:

    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

    先说明这个念佛的一个方法,「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本经所强调的念佛方法,蕅益大师分成两部分:第一个,它的下手处是「执持名号」。这个「执持」就是我们用这个手去抓这个东西,用这个手去抓这个扶持,把这个扶持抓住不放,这叫做执持。这当中的意思是指我们这一念心,去忆念,去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样叫做「执持」,是指心,不是指手。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不断的去忆念弥陀的名号,就是「执持名号」。忆念弥陀的名号干什么呢?我们不求人天福报、不求健康长寿、也不求神通感应,但求「一心不乱」,根本的功德在于这个佛号的「一心不乱」。

    这个「一心不乱」,印光大师解释这个「一心」,说心中除念佛外,不起其他的妄念叫做「一心」。我们这句佛号在心中运转的时候,一句接一句,除了念佛以外,没有其他的妄想插进  来,这个时候指的是「一心」。那「不乱」呢?就是不为烦恼所乱。你这个佛号相续的力量,不为见思所乱,叫做事一心;不为无明所乱,名为理一心。

    这个「一心」主要是一种止的功德,一种念力;但是这个不乱,他不为见思无明所乱,这个就要有一种观的功德,不完全是止了,要有一种观的功德。「执持名号」而达到「一心不乱」,是本经修学的一个宗旨。

    这以下就解释「妙」字。前面解释「行」字,这个行门的方法。这个行门为什么称之为「妙」呢?这以下解释它的理由。「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这个念佛法门的一个特色,就是「名以召德」。基本上我们跟弥陀感应道交,所谓的本尊相应,有三个方法:观想、观像、持名。那本经当中所强调的是「持名」,「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个持名的理由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它是「召德」,它能够总持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

    这个事情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名以召德」呢?这个三乘的圣人,经过长时间的修学,那一念的清净心,有无量无边的功德,种种的神通、三昧、陀罗尼。但是这个功德的根本是一个涅槃,一切的功德是以涅槃作基础。这个涅槃有小乘跟大乘的差别。小乘的阿罗汉涅槃,我们称之为偏真涅槃,「偏」,它是偏于真谛的一部分。

    换句话说,这个小乘的涅槃,它只是能够自受用,因为小乘学者在因地的时候,他发的是出离心,「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他观察这个三界就像火宅一样的苦恼,他们急于解脱,他主要是求自身的解脱。这无量无边的众生,在生死中流转,不生好乐,对度化众生不生好乐,「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以这样的心情来积功累德,他最后的功德涅槃,就是如是因,就招感如是的果,他的涅槃果报只能够自受用。所以阿罗汉入了涅槃以后,无量无边的众生在苦恼当中忆念他的名号,不能得到感应道交,不能得到阿罗汉的加持,因为他的涅槃境界是自受用。

    大乘佛菩萨在因地的时候,发菩提心,上求下化,所以他所成就的这个涅槃,叫做大般涅槃。为什么称之为「大」呢?因为佛陀的涅槃,他能够自受用,也能够他受用,「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佛陀在大般涅槃当中,他自己能够受用这种安乐的功德,一方面他能够从本垂迹。智者大师说:从这个根本的法身、报身,他能够示现种种的应化。或者现出身相、或者现出光明,乃至于现出他的名号,使令众生在见、闻、觉、知的境界当中,得到他的加持。

    阿弥陀佛所采取的办法,亦复如是。阿弥陀佛的功德不是我们能够受用的,所以佛陀从大般涅槃当中,从本垂迹,以他的愿力,创造一个佛号。当我们众生的心跟佛号一接触的时候,得到弥陀的加被,所以这个地方叫做「名以召德」,佛陀以名号来总持他的功德,这一点是我们要注意的。

    既然「德不可思议」,阿弥陀佛无量劫来所积功累德的功德不可思议。在本经当中,释迦牟尼佛提到阿弥陀佛两个主要的功德:一个无量光、一个无量寿,这种功德都是无量无边的。弥陀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他变现的名号自然是不可思议,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使令我们这一念心不断的忆念弥陀名号,「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即使在散乱心当中,念念之间,成就一个成佛的种子;何况是能够念到一心不乱,到最后成就往生,成就三不退转。

    这个地方是解释「行妙」。这个执持名号的「行」,它的一个微妙处,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名以召德。

    蕅益大师讲这个三力不可思议,说我们这一念心去忆念弥陀的名号,念念之间,有三种的功德力出现:第一个是我们这一念能念的心,他这一念信愿的心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其次,我们所忆念的这个名号,这个万德洪名,也不可思议;第三个,在整个法界当中,弥陀的大悲愿力,念念的摄持我们,这件事情不可思议。三种力量。在下手当中,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是第一个要注意的,这是最重要的。

    蕅益大师在《法华会义》中讲一件事,他说:佛在的时候,有一个外道的寺庙,这个外道供养他的本尊(这个天神)一个神像,这个神像的身体是用铜做的;但是他的头因为特别尊贵的关系,所以用纯的黄金打造天神的头。很多的信徒向他礼拜、供养,得到他的一些加持。有一天,外道所供养的这个天神像的头,那个黄金做的头被贼给砍去了,没有头了。

    这件事情传出去以后,信徒就赶快来参加,地方议论纷纷。其中有一个信徒就讲话了,他说:这个天神是一个大威德者,我过去有种种的灾难,我向他祈求,他都给我很大很大的帮助。今天这个贼能够把天神的头砍掉,可见贼在砍天神的时候,这个天神是不在的,否则他没有办法砍这个头。大家就开始议论纷纷。这当下,这个天神就附在庙主身上,就出来讲话了,说:不对,这个贼在砍我的时候,我是在的。这信徒就说:天神啊!过去我们看你这么威德,这个贼怎么把你的头砍掉的呢?这天神说:是的,他刚开始砍我的头的时候,砍了两次都砍不掉。(诃──)砍不掉这个声音太大,这个贼很紧张,第三次的时候这个贼念了一声「南无佛」,一下子就把我的头给砍了下来。因为我听到「南无佛」的时候,我内心当中惊怖,一惊的时候失掉威德,他第三次一下子就把我的头砍掉了。

    那信徒就说:唉呀!一称南无佛,诸神惊怖。(呵)那这样子我们应该要归依佛陀,你看他只是一个称念,贼在散乱心当中,他但是称念「南无佛」,就产生这这么大的威德,使令这个神产生惊怖。那有很多的外道就因此因缘而归依三宝。所以说佛菩萨的圣号,功德不可思议,他跟普通的小乘学者不同。佛菩萨的圣号都是总持佛菩萨的功德,以这个德来立名。

    戒律上也讲到一件事,律上说提婆达多经常跟佛陀作对。有这么一天,提婆达多去应供,受居士的供养。这个居士非常虔诚,供养很多美好的乳酪、酥,这种美好的饮食。提婆达多贪吃就吃了很多,吃多了肚子就胀得非常难过(我们吃太饱的时候,那是非常难过的。)。这个时候提婆达多非常难过,就想到佛陀,就称念南无佛。诶,一下子这肚子就好了。可见得佛陀的这个功德,他不简别任何众生。他的无作妙德,任何一个众生,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的众生,去忆念弥陀的名号,都能够平等的受到加持。这个地方是强调「名以召德」。念佛法门的殊胜,就在于这个名号它总持弥陀的功德,所以佛号在我们心中运转的时候,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加持力,是这个意思。这一段是正式说明执持名号的法门,它的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