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7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7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7集 (第3/3页)

门是偏重在「有」,在有相,这个是不了义。这部车子,它只能够载你到人天乘,它就不能再活动了,这部车子不能载你到界外涅槃,这部车子的力量就是这样子。

    第二个二乘,就是声闻、缘觉。这个声闻、缘觉的法门所诠释的是四谛、十二因缘。我们透过四谛、十二因缘,观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慢慢慢慢把心中这个常一的我给消灭掉,「心常安住,无碍解脱」,内心当中安住在这个空性的境界。所以这部车子的力量更大,它能够超越人天,它能够运载你到界外的涅槃里面,永远不再三界里轮回。但是因为这部车乘它的活动范围,它是在空性里面活动,它不能够在有相的境界活动,所以这部车子也是不了义。前面的人天乘这部车子,主要是在有相的境界活动;这个二乘的车子,它是在无相的境界活动。一个偏重在有,一个偏重在空,所以这个都是不了义。

    佛、菩萨这部车子就是了义,你看佛、菩萨的境界,「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他能够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真空妙有。这部车乘就能够运载我们,超越人天、超越涅槃,直接趋向于无上菩提,直接趋向于佛的大般涅槃,由真空而妙有,妙有而真空,那这部车子是了义的。基本上我们把教法分成五乘,那这个车乘有各式各样的目的。

    在禅宗临济的传承当中,有一个祖师叫做石霜楚圆禅师,石霜楚圆禅师往生以后(禅宗的祖师是不立文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在不立文字当中,主要是由祖师来领导大家修行,所以这个祖师就非常重要了。一个祖师往生以后,要赶快推出一个新的祖师,来领导大家修行),这时候,所有的人都集合在大殿上说:石霜楚圆大祖师往生了,我们现在要公推另外一个新的祖师来领导我们。

    有人就说了:这个泰上座(泰国的泰)他在我们这个地方修行时间最久、戒腊最高、德行也很好,他有资格领导我们。这时候石双楚圆禅师的侍者〔道虔禅师〕就出来讲话了,说:欲接祖师位,须明祖师义。(这个接祖师要凭本事的,不是戒腊高就能干祖师,你要能够接祖师,这个传承当中,你要明白祖师的真实义。)那泰上座就说:好,祖师真实义你说说看。

    这个侍者就说:我过去在石双楚圆禅师跟前做侍者,跟前跟后,祖师对别人开示,讲到这个「去」,修行就是一个「去」字,这个「去」开出来有:「休去,歇去,冷啾啾地去,一条白练去,古庙香炉去。」我其它都不问你,只问你什么是一条白练去?你道一句。(这个禅宗大德这个讲话,那是一针见血,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

    这个泰上座他也不是等闲之辈:好,你拿一支香过来,插在这个佛堂前面,这支香烧完之前,我要不是道一句,我不明白祖师义!这支香就插下去了,那这个泰上座就双腿一盘坐着,他就要表现什么叫做一条白练去。哦!没多久坐化了。(呵──)大家一看:唉呀!这个人没有呼吸了,一条白练去了。这个侍者就出来讲话说:果然不明祖师义,说:「坐脱立亡则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说你有这种功夫当下往生,解脱三界的业力这件事情,我赞叹;但是依法不依人,「坐脱立亡即不无」,但是祖「师意未梦见在」,你没有真实明白祖师的真实义。

    这怎么说呢?这段话是出自于彻悟禅师,彻悟禅师后面就注解说:禅宗的去,要紧的是去掉心中的执着。所以他的目的,就是去掉心中的执着。比如禅宗讲说:「整天吃饭不吃一粒米,整天穿衣不穿一缕丝」。你看他在吃饭,但是他不执着有这个饭可得。所以这个真空妙有的境界就是说:我们对这个生命,没有必要随便的把它断灭掉,要假借这个生命来利益众生,但是你不要执着这个果报。所以这个侍者要问这个「去」,你是不是明白这个去的意思?不是要你真的去。所以彻悟禅师作一个评语说:泰上座但知其去,不知来,不知如何来。你只知道去到这个空性的境界,不知道从空出假,所以果然是不明白祖师意。

    所以我们这个念佛法门,它的妙就妙在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就讲出一句,赞叹净土的念佛法门,他说:这个持名法门是一个什么境界呢?「一一理性,具足无量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说我们在念佛当中,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但是在这个真空的理性当中,佛号一句一句的现前,具足庄严,念念之间创造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一一理性」而「具足庄严」,虽然「一一庄严」可也是「全体理性」,每一句佛号虽然都是庄严,但都是无我、无我所,这件事情不可思议。

    我过去参加忏公师父的佛七,他老人家在止静的时候讲一句话,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老人家说:我们这个念佛法门,要紧的体会──在本来无一物当中,把佛号提起来。这件事情不可思议。你说本来无一物,怎么提佛号呢?大乘佛法就是:观一切法空,但是佛号历历分明。所以忏公师父说:在本来无一物当中,把佛号提起来。这个意思就跟蕅益大师的意思相随顺,「一一理性,具足无量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

    所以看得出来,净土法门它不偏在「有相」,也不偏在「无相」,这个法门的这个车乘,它能够直趋无上涅槃、无上菩提,它是真空妙有。所以它这个法门是「了义中无上了义」,这个车乘是趋向于大般涅槃,是了义的教法。

    第二个「方便中第一方便」,这个讲「行」。除了教法的了义,我们还要抉择下手的方便不方便,如果一开始起修的时候很复杂,超过我们的范围,那这个方法也不行。持名的方法,它特别的简易、稳当,「一句弥陀念诵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它特别的简易而稳当。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这个持名方法它的特色,它一开始不要你直接趋向于无念的境界,他要你先从有念,从有念而入无念,所以它明白的有一个所缘境,让你去忆持,很清楚的有一个所缘境──「南无阿弥陀佛」,或者是「阿弥陀佛」,它特别的方便。过去我去竹山,有一个卖甘蔗的(呵──),卖甘蔗的这一个居士他说:他是一贯道的信徒,他继续的努力,再过三年,他就能够当讲师。

    他问我说:你们庙里有没有办佛七呢?我说:有啊,偶尔办佛七。他说:你办佛七,一定要通知我。我说:怎么回事呢?他说:他对我们念佛法门特别好乐。为什么呢?他说:这个念佛,他能够很快的就把心静下来。我在想:这一贯道的信徒,他不问我们什么时候讲经,他对我们讲经没有兴趣,但是他对这个持名却有好感。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因为这个方法特别简单,他在简单的这个忆念弥陀名号当中,就能够很快的把心给寂静下来。当然他不一定有信愿,所以不一定能够成就往生的正因,但是「散称为佛种」,他也跟阿弥陀佛、跟三宝结下一个善根的因缘。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念佛法门从有相入无相,这特别的方便,「三根普被」,不但是加被到佛教徒,连非佛教徒都加被到了。

    第三个「圆顿中最极圆顿」,这个是讲「理」,这功德上的理。一般成就大般涅槃,不要说大般涅槃,我们讲这个小乘涅槃。小乘涅槃,利根的,天台宗说:这个小乘的四果要四生。第一生做人的时候遇到三宝,起欢喜心,布施、供养,不断的在三宝当中栽培善根;第二生正式出家,二、三、四这三生都要相续的出家、相续的用功;到第四生成熟脱落,善根脱落,成就阿罗汉果。这个是根性利的,特别精进的,四生就把生死给消灭掉。

    如果是大乘菩萨,那就要很久了,大乘菩萨一定要一万劫。因为大乘菩萨他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一方面在佛堂当中用功,一方面要离开佛堂去关怀众生,那七关怀、八关怀,就把自己的道业给耽误了,一方面他还要积集福德资粮,所以他的时间就要拖得比较久,要一万劫才能够入正定聚。

    这个净土法门它不是这样子,它「带业往生,横超三界」。就是说你今天开始知道念佛法门,开始归依弥陀,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通身靠倒,今生就能够成就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法门它不管你过去的善根怎么样,就是你从今生就能一生成办大事。所以这个法门的特色,「圆顿中最极圆顿」,带业往生,横超三界。

    蕅益大师就以这三个内涵:方便、了义、圆顿,来赞叹这个持名的方法。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