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5集 (第1/3页)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八页,「戊三、列上首名」。好,看经文: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那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
这一段是属于「序分」里面的通序。这个通序,蕅益大师分两科:第一科是「标法会时处」,第二科是「引大众同闻」。「引大众同闻」当中又分三小科:一、声闻众;二、菩萨众;三、天人众。这是属于声闻众的第三小科「列上首名」。这个「列上首名」的意思就是说:这以下的十六位尊者,都是「从佛转轮、广利人天」,都经常的跟随在佛陀的身边,来弘传佛法。这当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前面的三位尊者,就是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这三位尊者,不管是就着佛在世的时候的弘法、或者佛灭度以后的结集的流传,都有很重要的影响,这三位尊者。
这三位尊者我们已经讲过了,我们看第四位,「摩诃迦旃延」。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第十九页:
文饰尊者婆罗门种,论议第一。
「迦旃延」尊者,翻成中文叫做「文饰」。这个「文饰」指的是他一种特殊才华,就是他文义的修饰特别的专长,文义修饰。他是「婆罗门种」,他本来是婆罗门种,当然出家以后就变成释种性了。他特殊的功德就是「论议第一」。这个「论议」就是他能够文词达义,他能够把他所觉悟的义理,用文词表达出来,文词达义。当然文词达义,他的基础还是对义理的观察特别透彻,才能够进一步的用文词表达出来。
比如说外道问迦旃延尊者说:人跟人怎么会发生冲突呢?每一个都是希望安乐,每一个都想要过着和平的生活,怎么人跟人会有争执呢?迦旃延尊者说:人跟人之间争执的根源,是内心的贪欲,为了追求世间的欲乐,追求不到以后就起瞋心,就有争执了。外道又问:一般世间人是贪欲而争执,佛弟子这些修行人为什么也会有争执呢?他们那些人没有贪欲了,怎么会有争执呢?迦旃延尊者说:佛弟子的争执是因为我执跟法执,这种我见、法见,这种思想的不同而有争执。
所以这个地方迦旃延尊者把这个争执分成两类:一个粗、一个细。人跟人之间的争执,粗的方面,是由于贪欲;但是微细的话,是我执、法执。从他这一段回答,可以知道他对义理的观察很透彻,文词的表达也是很详细,所以他「论议第一」,他在论说这个事理,特别的详细,「论议第一」。接着是「摩诃拘絺罗」:
大膝尊者答问第一。
「摩诃拘絺罗」,翻成中文叫做「大膝」,大膝尊者。这个「拘絺罗」翻成「大膝」,是从状得名,从他这个身体的形状得名,因为他的身体,小腿跟大腿连接膝盖的地方特别大,所以叫「大膝尊者」。他的功德「答问第一」,他这个问答第一是有一段因缘的。这个大膝尊者(就是摩诃拘絺罗)本来是舍利弗的母舅,他的姊姊是舍利弗的母亲。他在家的时候就很聪明,经常跟他姊姊辩论,都能够辩胜。但是他姊姊开始怀孕舍利弗以后,母子连心,他就辩不过他姊姊。
所以他知道:他姊姊这个儿子肯定是非常聪明。尔后,生出来以后,这个舅舅辩输外甥!他觉得很丢脸。就趁他还没生出来之前,赶快去参访南印度,参学了十六年,跟那些婆罗门学习四吠典。这十六年当中,因为精进的修学,没有时间剪指甲,指甲长得很长,所以人家称他为长爪梵志。经过十六年,回来以后,他就要找这个外甥辩论,就回找他姊姊说:你儿子呢?说:我儿子随佛出家了。他就到僧团。来到僧团的时候,刚好遇到佛陀,他就要佛陀把舍利弗请出来。
佛陀就说:你立一个宗旨,如果你得胜,我就把舍利弗交给你。摩诃拘絺罗当然对自己很有信心,他参学了十六年,他就立一个宗旨说:我的宗旨是「一切法不受」。以「一切法不受」为宗旨,他认为「一切法不受」这句话是不能破坏的,任何的话不能破坏这个宗旨。佛陀就从根本上来问他说:你一切法不受,你讲出这一句话,这句话你本身受不受?佛陀反问:你本身受不受?拘絺罗就想:如果说我受,我就跟我的宗旨相违背;我讲一切法不受,我又受了这个宗旨就违背了。我说我不受,我自己的宗旨我都不接受,这个宗旨不能建立。所以他就自相矛盾,就失败了。失败以后,就随着佛陀出家了。
因为他过去有十六年的参学经验,所以他出家以后,「答问第一」,他对各式各样典籍学习的广泛,他的答问特别厉害。这个地方值得我们特别一提的就是:他讲一切法不受的时候,舍利弗尊者刚好在场,舍利弗尊者听到「一切法不受」,当下证得阿罗汉果。(哈──)所以这个人的善根是不可思议的。这是讲到「大膝尊者」。接着「离婆多」:
星宿尊者无倒乱第一。
这个离婆多,翻译成中文叫做「星宿」。这个「星宿」的来由是:因为他的父亲本来是没有儿子,所以向星宿(天上的星星)祈求,而得到了儿子,所以他父亲就把他安立做「星宿」。他出家以后,他特殊的功德是「无倒乱第一」,就是心中也不颠倒,也不散乱。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一个阿罗汉他心不颠倒,这个是很正常的。阿罗汉不管是在打坐当中、不管是出去托钵,他我空的智慧,那个圣道的力量是念念现前,不可破坏;但是他的禅定,他要不入定,他心中肯定要散乱。「星宿尊者」(这个离婆多),他特别的地方就是:他平常不管是入定、不管是出定,他会经常摄心,他的特色,他经常保持摄心的状态,不使令自己的内心散乱。他这一方面的功夫,在所有的阿罗汉当中他是最为第一的,「无倒乱第一」,经常保持正念正知,这是离婆多尊者的一个功德。接着「周利盘陀伽」:
继道尊者因根钝仅持一偈,辩才无尽,义持第一。
「周利盘陀伽」,翻成中文叫做「继道」,「继道尊者」。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印度的女人要生儿子,他们的规矩是要回娘家生儿子。他母亲要回娘家生儿子的时候,在中途的地方,就生出了儿子,生了一对双胞胎,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他哥哥比较聪明,弟弟是周利盘陀伽。
周利盘陀伽因为他过去生是一个大法师,但是悭法,把一些殊胜的法隐藏起来,不使令别人知道,因为悭法的因缘,使他生生世世变成愚痴。后来他哥哥出家以后,他也跟着出家。出家以后,「因根钝仅持一偈」,他哥哥告诉他一个偈颂,百日不能成诵,一百天都背不起来。他哥哥很生气说:你这个人不适合出家,你回去好了。就把他赶出僧团。赶出僧团,这个时候,他又不想回家,但是他哥哥又诃责他,就在僧团外面哭。佛陀从外面进来以后,就明知故问说:你怎么哭呢?就如是如是的报告。
佛陀知道他有遮障,就告诉他一个破障的方法,佛陀说:你拿这个扫把扫僧团,扫地的时候你就念这四个字:「去除污垢」。他刚开始念的时候,念这个「去除」,「污垢」就忘掉了;念「污垢」的时候,「去除」就忘了。记忆力非常差,但是他这个人专心用功,哦,把这四个字背起来,「去除污垢」,一方面扫地、一方面念「去除污垢」。没多久就把他悭法的罪障给消灭了。消灭了以后,佛陀教他修数习观,观察呼吸从鼻孔到丹田,从丹田到鼻孔,就得定。得定以后,观察呼吸是无常、无我,就证得阿罗汉果。证得阿罗汉以后,「辩才无尽,义持第一。」就是有这种境界,他过去做大法师,摄持无量无边的法义,由于圣道的加持,完全都表现出来,「义持第一」。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看这个修行,这个专一的修行是很重要的,从周利盘陀伽的公案可以看得出来。一个人不怕笨,但是我们这一念心的力量,你要能够集中在一个法义上,一次一次的去专精修行,这件事情就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你今天念佛,明天持大悲咒,后天持观世音菩萨,你心力一分散,再大的善根都不能成就,「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就是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