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7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7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7集 (第1/3页)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二页,我们看经文: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这段经文是一个「别序」,又叫做「发起序」,就是发起一部经典的因缘。「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尔时」就是大众在集会的时候,佛陀告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就在我们娑婆世界的西方,距离经过十万亿的佛土,在这当中有两件重要的事情:第一件事情「有世界名曰极乐」,就在那个地方有一个依报的世界,它的名字叫极乐;其次,「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在那个地方有一个正报的阿弥陀佛,在那个地方为大众说法。

    这是「发起序」,就是佛陀在与会大众默然的情况之下,无问自说,在那个清净的大悲心当中,说出了极乐世界的依报跟正报庄严的名称。这当中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解释,看第二段。前面的「西方」,我们解释过了。「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说出极乐依正的方向、距离。这以下解「释依报」,依报蕅益大师分三段:第一段「正释世界」。「有世界名曰极乐」这个「世界」怎么说呢?

    有世界名曰极乐,序依报国土之名也。竖约三际以辨时劫,横约十方以定疆隅,故称世界。极乐者,梵语须摩提,亦云安养、安乐、清泰等,乃永离众苦第一安隐之谓,如下广释。

    「有世界名曰极乐」是说出「依报国土」的「名」称,这个国土的名称叫做「极乐世界」。这个世界是「竖约三际,以辨时劫」。从竖的方式来说,它的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这叫做「世」。从横的角度来说,「横约十方,以定疆隅」,这叫做「界」。说这个「世界」就是时间跟空间的一个和合相,叫做「世界」。极乐国土佛陀说它是一个世界,就表示它是一个因缘所生法,它是存在于某一个时空因缘的一个世界,不是只是心中的妄想而已,它的确是存在时空因缘的世界,是这个意思。

    「极乐者,梵语须摩提,亦云安养、安乐、清泰等。」这个「泰」就是舒适,这个国土特别的清净、舒适,这个叫「清泰」。简单的说就是:极乐世界的身心世界,「永离众苦、第一安稳之谓」,没有痛苦,特别的安稳,这叫做「极乐」。这是简单的解释「世界」。其次我们看「别明净秽」。以下这两段,蕅益大师是就着一般自力法门成就的世界,跟净土世界的差别作一个比较。首先,我们先看一般通途自力法门的世界是什么情况:

    然佛土有四,各分净秽。

    一般自力的「佛土有四」种:「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每一个土就着它相对的安立来说,有所谓「净」跟「秽」的差别,先看第一个:

    凡圣同居土,五浊重者秽,五浊轻者净。

    「凡圣同居土」的「净秽」,是就着它「五浊」的「重轻」。这五浊就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我们简单的来说,在我们这个凡夫的世界,它的差别跟两个因缘有关系:

    第一个跟你的业力有关系,这个善业强的人,他容易生长在尊贵的地方;恶业强的人,他就容易生长在卑贱的地方,像污秽的贫民窟,等等。所以这种净秽的成就,跟你内心当中所积集的善业、恶业有关系,这是第一个。其次,跟你烦恼的厚薄有关。烦恼重的人,他容易招感污秽的国土;烦恼轻的人,他容易招感清净的国土。

    比如说我们山上经常有这个鸟,我们就把这个蒙山施食的米拿去喂食。在喂鸟的时候,有时候燕子会先来吃这个米,麻雀后来吃,燕子它不在乎,它胸量广大、厚道。但是如果是麻雀先来吃,你会发觉燕子再过来的时候,麻雀就要把它赶走。看得出来麻雀的性格,它尖酸刻薄。所以我们从这个缘起上,看这不同心的相貌,我们看麻雀它的果报体跟燕子就不一样。麻雀它一飞到地上,它那个心就特别的扰动,它叼个东西吃,它东看西看,它很害怕别人会伤害它,因为它本身是一种刻薄相,它从这个刻薄的心性所变现的世界,它感觉到这个世界充满危机。你看麻雀在地上叼东西,它就是东看西看。

    但是你看燕子,它特别的安详,它到哪一个地方看起来就是特别的尊贵安详,因为它心性厚道。所以从厚道的因缘当中所显现的世界,它认为人跟人之间、动物跟动物之间是安详的,是和合的。所以说,我们的世界跟你的业力有关系。第二个跟你烦恼的厚薄:有些人刻薄,他的世界就容易有障碍、容易有压力;我们心性厚道的人,这个时候所现的世界就比较安和一点。所以说这个凡圣同居土的净秽,它由五浊的轻重来安立,这是一种。

    方便有余土,析空拙度证入者秽,体空巧度证入者净。

    前面的凡圣同居土,是一种有漏的业力所创造的国土。这个「方便有余土」是一个无漏的国土,这个国土的成就,主要是依止我空的智慧,或者观四谛、或者观十二因缘。从四谛、十二因缘当中,他悟到了我空的真理,成就方便有余土。从这个地方,我们也可以分出净秽。就是「析空证入者」、「体空证入者」。

    这个「析空」观,它本身主要是从事相的分析,从一种事相的变化,无常故苦、苦即无我。「体空」观他是一个利根人,他从这种理性、从理观,从一切法的「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所以这个析空观,基本上他所证入的偏重在我空;这个体空观,他在证入的时候,他证到了我空、也证到了法空,他也能够证到法空。所以「方便有余土」它相对「析空」观来说,它就比较「净」,障碍比较少。

    前面的凡圣同居土,当然是有各式各样的感受,快乐、痛苦的感受。这个方便有余土的果报,它不是快乐、痛苦,它完全是一种寂灭的状态,涅槃寂静乐。但这个寂静当中,在操作这些法门的时候有差别。比如说,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龙王它归依了三宝,它请了很多的阿罗汉去它的王宫应供。这一天,它请这些大阿罗汉吃饭的时候,突然间大鹏金翅鸟突然出现了。大鹏金翅鸟用广大的翅膀一扇,就把海水给拨开来。大鹏金翅鸟这个时候以很快的速度要去抓龙王,当时当然是很紧张了,那是一个紧急的情况,所有的阿罗汉都楞住了。但是目揵连尊者就在那么短暂的时间当中,马上入火光三昧,然后现出一个锅盖样子的光明相,把整个龙宫完全保护住,让大鹏金翅鸟不能进来。

    我们从《阿含经》的这个故事看得出来,同样是阿罗汉,「我等同入法性」,所有的阿罗汉都在无生的真理当中安住;但是在显神通三昧的时候,这个时候有差别。有些人他能够马上入初禅、二禅、三禅,马上显出神通;有些人他就会迟钝:这个跟你的法执有关系。比如说我们同样做一件事,有些人是二楞子的个性,他就一个竹竿一定要走到底:这样子不可以,一定要冲出去。有些人他善巧,一切法无自性、一切法是从因缘安立的,怎么做好,就怎么做。这个「方便有余土」亦复如是,虽然同样证入了空性,但是有「巧、拙」的差别,它是从巧、拙来安立「净、秽」的,是这样的一种情况。

    实报无障碍土,次第三观证入者秽,一心三观证入者净。

    这个「实报无障碍土」,它不是证得空观就能够成就,要证入真如佛性。真如佛性,如果是一个别教根性的人,他是「次第三观证入」,先空观,十住修习空观,十行修假观,十回向修中观,然后再入初地,这个是「秽」。如果在因地的时候,就直接修「一心三观」,直接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这个时候是「净」。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基本上从天台宗的思想来看,一个证入法身的菩萨,那完全入圆教了,他一定明白即空、即假、即中,圆三谛理。但这个地方的净秽是约习气、约习气。因为他因地的时候,这个空、假、中,他是各别操作的。虽然他在理上已经悟到空假中三观的融通性,但是他因地的根性是从次第三观修上来的,他还带有习气。所以这当中也可从这样的一种差别,安立净秽的相貌。

    常寂光土,分证者秽,究竟满证者净。

    「常寂光土」就是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它是一个真如理性。「分证」的是「秽」;「究竟满」当然是佛,是「净」。这个地方是蕅祖讲到:「有世界名曰极乐」,这个「世界」的一个差别相,先分成四土,四土当中各论净秽。接着我们看极乐世界又是什么相貌:

    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

    这个地方的「极乐世界」,「有世界名曰极乐」,这个地方到底是哪一土呢?蕅益大师讲是「同居净土」,是凡圣同居净土。所以后面我们讲到依报的庄严,不管是七宝池、八功德水、宫殿、楼阁,其实那完全是介绍凡圣同居土的情形。因为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标出「有世界名曰极乐」,这个「世界」是约凡圣同居土。

    不过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又强调一个观念说:「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这个地方就值得我们注意了。就是说这个极乐世界的三土是融通的,凡圣同居土它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