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稻香(5K合章) (第2/3页)
玄德公说了,天灾不责人,若真有天灾,不仅田租全免,玄德公还会给大伙找饭吃。”
地是前年春季分的,到如今已经收了两季了,这两年来,老陈没再饿过肚子。
其间,老陈还自愿参与了贾治中治理黄河的大工程,这次真的是自愿参与的,常年种地的农人都明白防灾有多重要。
贾治中说:“天灾是可避免的,我华夏从古至今,向来都能以人胜天。区区黄河而已,只要心齐,必能治得服服帖帖。”
十几万人上阵,黄河确实服帖了,济水也服帖了,老陈的田地与新开辟的通济渠就只隔着两里地。
转年,贾治中升官了,听说做了尚书令。
活该他位高权重。
第一年,老陈战战兢兢地种着那三十亩地,把自己当牛使。
因为他把孩子送进了蒙学读书。
官屯借给他犁,教了他分陇法,把田地分成宽窄相间的垄沟,宽处种粟,窄处种豆,能保地力。
老陈这样的老农一听就明白,这是懂农事的。
陈到进了蒙学,田租能额外退回一成。交租之后,每月让陈到凭蒙学身份去领退还的田租就行。
也可以让田官把退租直接换成生活所需的家什,锄头犁耙之类的农具,亦或是布匹、笔墨都可以。
官屯的牛马也可以借用,条件是得好生喂养,不能累着,有病立即上报,用完立刻归还。
当然,如果要借,平日里得交些草料到官屯牛场,家里得搭个牛棚,草料交得越多,就越能优先借用,粟杆或麦秸也行。
老陈第一次牵着那头三岁口的牛回自家窝棚时手都在抖——他家曾经是有牛的,但这头牛,真的不一样。
风调雨顺的过了一年,收成时,老陈看着堆满院子的粟……确实留下了七成。
屯田官装走了该收的田租,又拿出一个钱袋:“老陈,你家中口少,余粮可以卖些给玄德公,按市价算。”
老陈看着那些五铢钱——那是真的五铢钱,不是劣钱,精致的铜币在阳光下闪着澄黄的光。
这还是老陈第一次遇到有官员真的按市价买粮食。
那天,他带着陈到去了市集,买了两匹麻布,一口铁锅,两斤盐,还割了一刀肥肉,打了五斤老酒。
回家路上,他听见有人在市集说书,讲的是玄德公在平原自己审判自己之事。
老陈背着锅,陈到提着酒,站在人群外围听着,夕阳照在他们脸上,晃得眼里发痒。
第二年,老陈置办起了家什,虽然仍是个木头窝棚,但已经有了家的样子。
这一年玄德公颁了很多政令,比如修桥铺路加宽河堤,比如精选粮种高价赎买,农闲时务工的地方多了,得了不少工钱。
乡间的货郎也变得多了,还经常有士人往来行走。
这年秋收,收成比第一年还要好些。
而且,交租时,官屯的屯田官给了老陈两本纸制的书,一本是薄薄的忠臣传,一本是厚厚的农策。
老陈认得些字,陈到也在上学,屯田官让他父子给大伙解读解读。
其实那农策上全是图画,大多数人都能看懂的……老陈解读的,只是上面的名字以及蔡先生作的赋,顺带也帮着邻居们认认字。
为此,老陈还勾搭上了隔壁屯的一个小寡妇。
能识字就是容易找到婆娘,老陈都三十五了,小寡妇刚二十,但两人都挺满意。
这年官屯打造了很多新式农具,比如曲辕犁,风壳机……老陈也成了第一批使用新农具的人,还自己用木头做了个手摇风车。
冬季,官屯又多了很多牛马。
据说是玄德公把半个天下的牛都弄来了,免得这些牲畜落在战乱的地方浪费或是被人宰杀。
玄德公还颁了开荒令。
老陈也在济水北岸的芦苇荡烧荒,开出了十几亩生地。
如今这十几亩地属于老陈自己了,但官屯的田他没有退。
只要不让官屯荒着,产能跟得上就行。
屯田官来登记时说,开荒的生地归私人所有,不用交田租,第一年免税,第二年之后收两成粮税,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杂税口赋。
还特意提了一嘴,不收任何人头税。多生孩子多退租,家有幼儿的,带着娃去户曹上户口就能每年退租。
私田收两成的粮税,这可能是有汉以来最高的税额……但实际也是最低的税额。
因为除了这两成之外,啥都不用交。
其实官屯现在也只交三成……而且官屯的地更肥沃,还是连成大片的。
如果再生俩孩子,官屯退租之后算下来也只需要交两成……
于是老陈和小寡妇在榻上耕得比地里还勤。
如今是第三年春耕。
老陈已经攒了些钱,想在秋后盖两间新房,因为续弦的妻子怀孕了。
他扶着曲辕犁,陈到提着种子袋,在前面逗弄耕牛。
“阿稻,别乱摸!”
见儿子摸牛鼻子,老陈连忙喝止。
老牛温顺的舔了舔陈到的手。
“我给它吃口盐,有力气。”
陈到笑着让牛舔着手上的盐巴。
能给牛吃盐……以前可真不敢这么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