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我大唐雄兵将踏平寰宇,众将士可敢为朕一战 (第2/3页)
李恪毫不客气,又给了李泰一下,眼神里满是警告。
“你若敢胡说,我就告诉先生,你偷偷给小梅送点心的事。”
“我没有!你别冤枉人!”
李泰瞬间涨红了脸,跳着脚反驳,活像只被踩了尾巴的猫。
“没有的话,那我以后就不帮你把点心给小梅了。”
温柔也跟着帮腔,和李恪站在同一阵线。李泰的脸更红了,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只能低着头装可怜。
温禾走过来时,正好看到这一幕,忍不住好奇地问道。
“你们几个在闹什么?怎么青雀还红着脸?”
“没、没什么!”
李泰连忙抬头,嘿嘿笑着打岔。
“小柔说她饿了,先生,咱们都看完发榜了,不如早点回去吧!”
他这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模样,傻子都能看出来有问题。
温禾挑了挑眉,也没戳破,只是笑着摇了摇头。
“先生,中午不如庆祝一下吧!”
李佑凑上前,仰着小脸提议道。
“咱们吃牛肉……哦不,吃羊肉吧!”
温禾闻言,也跟着馋了。
最近忙着造热气球,天天吃工匠们一起煮的大锅饭,早就想吃点好的了。
他点了点头:“行,那就回去吃牛肉火锅,让厨房多备些菜。”
说着,他伸了个懒腰,心里盘算着。
今日难得清闲,正好休息一天,明日再去城外宅子里监工热气球的进度。
“先生!”
就在众人准备转身离开时,孟周、赵磊、吴生三人突然快步追了上来,在温禾面前停下脚步,齐齐躬身行了个大礼,声音里满是感激。
“先生,弟子能有今日,全靠您的教导!”
孟周抬起头,眼眶通红,声音带着哽咽。
“若是没有您,弟子现在别说中举,连春闱都未必敢参加!”
赵磊也跟着说道:“是啊先生!您只教了我们一个月,可这一个月的题海战术,比弟子自己苦读三年都有用!您把明算科的题型拆解得明明白白,还帮我们总结了答题技巧,弟子才能考中第三!”
吴生更是激动得说不出话,他紧紧攥着拳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先生,弟子能中明经榜魁,全是您的功劳!您对弟子的恩情,弟子这辈子都忘不了!”
温禾看着三人激动的模样,心里也暖暖的。他伸手扶起三人,笑着说道。
“你们能中举,主要还是靠你们自己努力。我不过是给你们指了条明路,真正下功夫的,还是你们自己,这一个月里,你们每天只睡两个时辰,白天做题,晚上背书,从没有懈怠过,这份毅力,才是你们能成功的关键。”
他顿了顿,又语重心长地说道。
“日后你们入了仕途,也要记得这份毅力和初心。”
“弟子谨记先生教诲!”
三人齐声应道,眼神里满是坚定。
看着温禾与孟周他们三人,周围的人眼神里满是羡慕。
有年长的士子低声感叹。
“这高阳县子到底是何等人物?竟能将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寒门士子,教成明经榜魁和明算科前三,简直是点石成金啊!”
“难怪陛下愿意让他这般年纪就做太子的老师,这份教学本事,放眼整个长安,怕是找不出第二个了!”
另一人附和着,目光紧紧追随着温禾的身影,满是敬佩。
就在这时,人群中突然一阵骚动。
一个穿着粗布长衫的士子猛地推开周围的人,快步冲到温禾面前,“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对着温禾恭敬行礼。
“末学弟子张砚,愿拜高阳县子为师,求座师收下弟子!弟子虽落榜,却愿潜心向学,只求能得座师指点一二!”
这一声拜师,像是点燃了引线。原本在心里犹豫的士子们,见有人带头,也纷纷鼓起勇气,接二连三地从人群中走出来,或躬身行礼,或直接跪倒在地。
“高阳县子,学生李默,愿追随座师,哪怕只是做个洒扫弟子,也心甘情愿!”
“学生王彦,虽才疏学浅,却肯下苦功,求座师给学生一个机会!”
“座师若肯收徒,学生愿每日三更起、夜半眠,定不辜负座师的教导!”
不过片刻功夫,温禾面前就跪了十几人,周围的人还在不断涌过来,将温禾、三个弟子和四个孩子围得水泄不通。
马周和阅卷官们站在一旁,也有些哭笑不得。
他们只见过学子追着老儒拜师的,还从没见过这么多士子围着一个年轻官员求拜师的场面。
温禾看着眼前这些比自己大几岁甚至十几岁的人,又是躬身又是下跪,实在有些无奈。
他心里清楚,这些士子大多是落榜后心有不甘,又看到孟周三人的转变,才想着拜自己为师,若是今日不妥善应对,怕是真的走不出这皇城了。
他眼珠一转,故意板起脸,摆出一副“恶人”模样,对着跪在地上的士子们怒冲冲地说道。
“你们可知我收徒的规矩?孟周、赵磊这两个不成器的,只考了个明算科第二和第三,已经够给我丢人了!若是再收你们这些连榜单都没上的,我堂堂高阳县子的脸面,岂不是要被你们丢尽了?”
这话一出,刚还在为成为温禾弟子而自豪的孟周和赵磊,脸上的笑容瞬间垮了下来,像两只泄了气的皮球。
孟周悄悄拽了拽赵磊的袖子,小声嘀咕。
“先生这话也太伤人了吧,第二和第三,明明已经很好了……”
赵磊也跟着点头,却下意识地看向站在温禾身旁的吴生。
吴生身着青衫,昂首挺胸,明经科榜魁的光环还在身上,对比之下,他们俩的“第二”“第三”,好像还真的有点拿不出手。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委屈,却又不敢反驳。
跪在地上的士子们更是满脸通红,羞愧地垂下了头。
高阳县子连明算科前三都瞧不上,他们这些落榜生,自然更入不了眼了。
一时间,原本热闹的拜师场面,变得鸦雀无声,只剩下士子们沉重的呼吸声。
温禾见目的达到,强忍着笑意,对着身后的人使了个眼色。
“还愣着干什么?没看到这里人多眼杂吗?赶紧上马车,咱们回府!”
孟周、赵磊和吴生反应最快,连忙护着温柔和李泰、李恪、李佑往马车方向挤。
温禾跟在后面,对着马周拱了拱手,算是道别,然后也快步钻进了马车。
等士子们反应过来时,温禾的马车已经驶离了贡院街,只留下一道扬起的尘土。
……
两仪殿内,檀香袅袅,君臣议事的氛围却因李世民一句略带无奈的话,添了几分轻松。
“这竖子。”
李世民指尖轻叩御案,嘴角却藏着一丝笑意,轻哼道。
“好好的放榜日,被他搅得满长安都议论拜师的热闹,倒让诸位卿家看了笑话。”
话音刚落,他又叹了口气,语气里的欣慰却藏不住。
“朕当初让他去做太子的老师,原是想着他年纪轻,能陪着太子多些活泛气,别总被那些老儒的规矩束缚得太死,算是半带玩笑地给太子找个‘玩伴’,可谁能想到,这竖子竟真有几分教书的本事,三个弟子只跟着他学了区区一个月,便全中了科举,还出了个明经榜魁!”
在场的臣子们哪里听不出陛下的心思。
这哪里是责怪,分明是借着“抱怨”,在炫耀自己选人的眼光。
那语气里的“你们看,朕给太子挑的老师,连教徒弟都这么厉害”的得意,几乎要溢出来。
杜如晦最先反应过来,上前一步躬身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温县子不仅自身才华出众,更懂因材施教,短短一月便能教出明经榜魁与明算科前三,足见陛下识人善任,为太子寻得良师,也为我大唐寻得栋梁之材!”
话音未落,房玄龄、萧瑀、宇文士及等人纷纷上前附和。
“杜侍中所言极是!温县子少年有为,教学又有巧法,此乃太子之幸,亦是大唐之幸!”
“明经科虽不比进士科显耀,却也需对经义有通透理解,吴生能得榜魁,足见温县子教导之深,陛下慧眼识珠啊!”
李靖也笑着说道。
“温县子教徒弟有这般成效,是个全才,陛下没看错人。”
李世民摆了摆手,故意摆出一副不以为然的模样,笑道。
“诸位卿家也不必夸他,不过是教出个明经榜魁罢了,又不是进士科的状元或秀才科的榜魁,算不得什么大事。”
话锋一转,他的语气却沉了几分,目光扫过在场的臣子。
“不过话说回来,今年的进士科,倒是真没一个能入朕眼的,弘文馆的学士、国子监的博士,教了那么多年书,培养出来的学子,竟还不如温禾一个孩童教一个月的弟子有见地,满篇都是‘独尊儒术’‘天人感应’的陈词滥调,连半点贴合民生、关乎实务的见解都没有,这样的进士,取来何用?”
这话一出,殿内瞬间安静下来。群臣心里都清楚,陛下这是借着温禾弟子的出色,敲打弘文馆与国子监,更是对如今科举重经义轻实务的风气不满。
之前早朝时,李世民便因进士科答卷太过空泛发过怒,甚至提过要“废除进士科”,后来被魏征等人劝住才作罢,如今看来,陛下心里的火气还没消。
李世民见众人沉默,也不再绕弯子,直接说道。
“罢了罢了,朕也知道,想要寻得诸位卿家这般能定国安邦的国之栋梁,本就不易,但科举取士,贵在‘得人’,若是取来的都是只会空谈经义的书生,倒不如宁缺毋滥,今年的进士科考生,便全部罢黜吧,让他们回去再好好学学,什么是真正的‘学以致用’。”
“臣遵旨。”
吏部尚书高士廉上前一步,躬身领旨。他心里无声地叹了口气。
陛下终究还是做了这个决定。
其实陛下并非任性,今年进士科的考题本就侧重实务,要求学子结合关中抗旱、边境军务谈见解。
可参加进士科的学子,多半是五姓七望这样的士族,或者是关陇门阀的子弟。
这些人从小锦衣玉食,那里见过什么真正的贫苦。
更不知道如今那些庶民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
让他们夸夸其谈都能说的头头是道。
可真要这些人说一些解决民生之事,只怕是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不过好在,陛下只是罢黜了今年的考生,并未真的废除进士科,也算是留了余地。
“嗯,有劳高卿了。”
李世民点了点头,将温禾的琐事暂时搁置脑后,目光转向李靖,语气沉了几分。
“懋公那边,先锋军可已出发?”
李靖上前一步,躬身回话,声音清晰有力。
“启禀陛下,先锋军已于昨日傍晚开拔,直奔朔方而去,明日一早,左屯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